近年来,达州市围绕以工代赈项目谋划、遴选申报、项目管理、赈济效益等关键环节创新管理方式,持续抓好以工代赈工作,赈济作用发挥取得显著成效。
一、“谋划+审查”一体推进,提高项目储备质量。市发展改革委组织各县(市、区)精准谋划储备以工代赈项目,实现储备项目的常态化、动态化、标准化管理。在项目申报前,组织各县(市、区)开展集中前置性审查,做到五个“优先”(即优先考虑劳务报酬发放占中省资金比列更高的项目、优先考虑能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的项目、优先考虑带动困难群体务工比例高的项目、优先考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配套的项目、优先考虑产业类后续带动就业能力强的项目),确保项目实现“四个一批”(即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实施一批、竣工一批)的良性循环。
二、“专项+推广”并行发力,促进群众就业增收。持续扩大政策覆盖面,加大对托底性帮扶县支持力度,2025年全市争取中省专项资金10590万元(其中万源市获2660万元,占全市的25.12%),超去年资金总额的20%,实施以工代赈项目23个,预计带动当地群众就业超3200人,发放劳务报酬4000万元以上。同时,督促指导各县(市、区)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领域和政府投资重点工程项目中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明确推广目标任务,制定推广项目清单,促进更多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2025年以来,以工代赈领域项目累计带动17173人就近就业,发放劳务报酬17773.94万元,促进人均增收1.04万元。
三、“务工+培训”双轮驱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最大程度挖掘项目用工规模,吸纳当地群众参与建设,以多种方式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务工群众技能,并结合项目建设内容和镇、村实际情况开发公益性岗位,将赈济模式由传统的“搞建设、发报酬”,延伸到“提技能、增岗位”,实现“鱼渔双授、智志双扶”。2025年以来,以工代赈项目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超2.6万人次,落实公益性岗位120个,持续解决群众后续就业增收。
四、“监管+协调”上下联动,提高项目管理能力。充分发挥达州市惠农惠民“一卡通”阳光审批平台监管作用,将专项以工代赈项目劳务报酬全部纳入发放监管,推广以工代赈项目尽可能纳入平台发放监管,促使全面实现务工群众劳务报酬“按月发放”。同时,每月通报全市以工代赈专项项目实施情况和每季度调度推广项目实施情况,采取调度约谈、工作提示函、督办函、实地督导检查、系统群提醒等一系列措施“组合拳”,协调市级相关部门、县级以工代赈部门对以工代赈项目实施和绩效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全方位监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