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全面部署。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四川省委省政府先后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个五年工作做出具体部署。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其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近年来,我市按照市第四次党代会作出的“加快构建现代农业新格局”的决策部署,以中央环保督察和落实“河长制”为契机,在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化肥农药减量控害、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了综合施策、多措并举,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乡村人居环境,促进农业资源永续利用,推进了我市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但在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发展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为破解难题、找准症结、明晰思路,课题组先后深入大竹县、渠县、开江县、通川区等县区的乡(镇)、村(社区)、农户家中进行了调研座谈,与发改、农业、交通、经信、环保、统计等部门进行了认真研讨,得到了一些启发和思路。
一、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现状
(一)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一是畜禽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整治。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特别是环保督察带来的压力,我市各地重新调整划定畜禽养殖禁限养区。2017年全市如期关闭(搬迁)禁养区内全部养殖场1318家,其中,整治禁养区外养殖场4721家,关闭禁养区外整治不达标畜禽养殖场253家。二是化肥农药“双减”成效初显。2017年全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900万亩次,技术覆盖率90%,化肥用量21.89万吨(折纯),同比减少5.82%;实施统防统治531.84万亩;病虫害绿色防控411.66万亩;农药使用量1685.82吨,同比减少2.5%。三是农业废弃物利用逐步推进。粪污收集还田利用模式。2017年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76.92%,建成9个有机肥厂,促进了“畜(禽)-沼-菜(果、粮)”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模式。目前全市回收农膜1957吨、回收率92.4%,回收地膜1944吨、回收率92.8%,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51.84吨、回收率40.85%,减轻了固体废物对水土污染,变废为宝;污水达标排放模式。通过雨污分流,沉淀池发酵等措施有效净化污水,部分达到安全排放标准;秸秆还田模式。目前全市秸秆综合利用还田率达83.0%,同比增加5.0%,减少了对大气污染。
(二)乡村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一是种养生态循环农业迈出新步伐。7个县、市、区分别建成1个“畜禽-沼-果(菜)”生态农业种养结合示范场,促进“粪污—沼气”一体化综合利用,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生态循环农业转型升级。宣汉县成为2017年首批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和全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县,开江县探索的“稻田+”、“果林+”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具有广泛推广价值。二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我市创新采取农建基础配套区、现代农业园区、新型农村社区和乡村旅游景区“四区合一”建设模式,各地政府打破行业和部门界限,统筹整合项目,大规模建成了高标准农田141.48万亩,惠及100个乡镇、268个村(社区)、107.9万人,带动9169户贫困户顺利脱贫摘帽,努力破解了农田基础设施缺乏短板。三是农村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坚持政策推动。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的通知》、《达州市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各部门及时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推行绿色示范区建设。各地大力推进“‘三网’配套、生态恢复、循环利用、质量提升、环境保护”五大工程建设,2017年全市建成了高标准农田绿色示范区6.65万亩,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建立农业废弃物回收点。全市各村社、聚居点均建立了农业废弃物收集池和8134个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点,促进了全市1008个幸福美丽乡村建设。
二、生态宜居乡村建设还面临诸多制约因素
(一)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不强。我市环境治理主要存在重城市和工业、轻农业农村现象,对农业面源污染思考不够、投入不足、治理不强,导致污染问题仍然突出。一是化肥使用过量。2017年全市化肥使用强度(折纯)为261.07kg/hm2(按播种面积计),是国际安全标准1.16倍。二是种养殖业药物残留污染。不合理使用农药、兽药、鱼药和动物疫苗等,易残留于水土,污染周边农产品。三是固体废弃物污染面较广。我市污染治理历史欠账多、资金缺口大、群众环保意思弱,固体废弃物利用处置(回收)难度大,乱丢弃或焚烧污染面较广,其中目前秸秆未利用达49.3万吨,影响了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四是养殖业污染较重。2017年全市共产生畜禽粪污989万吨,约24%未利用粪污是周边环境主要污染源。
(二)种养循环农业结合不紧。一直以来,缺乏“以种定养”、“以养促种”的统筹规划,造成种养脱节失衡,常出现种植业用不上畜禽粪便沼渣沼液和养殖业无处排的窘境。同时,养殖业普遍存在重场内的生产性投入、轻环保成本性投入,致使治污设施不配套,循环利用不充分,直排偷排污染环境现象时有发生。
(三)土壤污染治理工作不足。一是风险分布广。我市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风险点位率有11.25%,分布范围广、监测点位多。二是治理任务量大。我市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试点从2016年开始,只在大竹和达川区开展小范围试验试点,且耕地污染修复成本高、周期长、见效慢,难以开展大规模集中成片治理。三是工作阻力大。由于重金属污染一直是纳入保密范围,都是多做少说,更不能宣传,群众正面接触重金属污染知识较少,甚至“谈镉色变”,导致重金属防治工作推动阻力较大。
(四)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不全。一是监测体系不完善。我市地貌类型复杂、耕地面积大、土壤类型和河流流域多、土壤污染水平参差不齐,已建2个长期定位监测点难以反映全市的总体状况。二是资金投入不足。除了监测体系建设投入不足外,已设立2个国控监测点因资金不足缺少管护。三是监测的连续性不强。目前已建监测点中因建设用地或土地流转,监测点变更情况时有发生,降低了监测点预警功能。
(五)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够。我市属秦巴地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依赖国家和上级投入,2017年度全市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4.42亿元,其中市县投资仅为0.94亿元。据多年调查统计:每亩实际建设成本远高于国家投资2-4倍,致使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面积严重缩水或建设质量不高,影响了农业生态环境彻底改观和良性发展。
三、推动生态宜居乡村建设路径
(一)强化党政推动,建立绩效管理机制。各地要树立“大产业、大生态、大循环”理念,始终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贯彻发展新理念、推进现代农业的重大举措来抓,重点抓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土和空气环境综合治理等工作,完善问题整治清单,建立目标绩效管理机制,实行销号管理;要严格环境执法,大力整治工矿企业污染、城镇污水乱排、垃圾乱扔、秸秆乱烧的脏乱差状况,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二)强化统筹规划,促进产业融合发展。要按照环境承载和绿色生态发展要求,坚持与土地利用、乡村旅游、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等规划相衔接,做到多规合一,“一竿子插到底”,科学规划建设一批种养结合示范基地、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逐步形成种养结合、农牧互动、循环高效的多层级循环农业;按照“一个幸福美丽新村就是一个乡村旅游景区”思路,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庄园、农业主题公园、农业风情小镇、农业科普园等,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园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劳动变运动、空气聚人气的良好农业发展新格局。
(三)强化政策扶持,健全补助激励机制。市、县两级财政应加快出台制定合适的地方补助或奖补激励机制,安排专项资金或整合现有畜牧、粮油和蔬菜发展资金,用于推动生态循环基地建设、农业固体废弃物收集和资源化利用;对施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的规模基地补贴150元—200元/吨有机肥;大力推广政府投资基础和部分购买服务、养殖场户承担治污费用、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运作的养殖废污综合利用PPP模式,扶持健全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积极开展耕地污染防治工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强化项目驱动,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各地政府应深化农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统筹各涉农项目,按照“一年接着一年干、一片连着一片建”的工作思路,坚持“区域化布局、集约化投入、规模化建设、系统化治理”的原则,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产水配套为基础,以绿色生态为动力,以脱贫攻坚和助农增收为核心,集中连片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到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绿色示范区15万亩,狠抓无公害农产品示范标准化基地建设,争创国家、省级农业标准化品牌。
(五)强化环境整治,构建生态宜居家园。中央、省相继出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达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正在征求意见,各地应按照实施方案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实际、方式多样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进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着力解决农村垃圾乱扔乱放的问题;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开展卫生厕所建设改造和粪污治理,普及不同水平的卫生厕所,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着力解决农村污水横流、水体黑臭等问题;以通村组道路、入户道路为重点,基本解决农村通行不便、道路泥泞的问题。同时,应将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作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重要抓手,深入开展以“清洁家园、绿化乡村”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环境综合整治,做好乡村的“五化一色”工程,即绿化、美化、净化、硬化、亮化“五化”和打造乡村特色,保护好原有自然村“骨骼或肌肉”,构建生态宜居绿色环境,从而践行好“看得见山、望得到水、记得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