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达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网
今天是:
站内搜索:

宣汉县域片区空间规划助推发展惠及百姓
发布时间:2021-12-20 10:40:30   作者:体改科   点击量:   来源:达州改革公众号

​宣汉县把国土空间规划作为争创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综合考虑资源禀赋、功能定位、辐射带动等因素,在全县划分设立8个镇级片区(1个环县城城乡融合发展片区 7个农村片区)和60个村级片区,科学定位片区功能,合理布局主导产业,基本实现了“一片区一主业一特色”的县域发展空间格局。

以经济区为单元,打破乡镇行政区划界限,统筹规划片区内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基础提升,重塑乡村振兴空间格局

一是消除“零”和“散”,构建集群连片产业格局。坚持产业集群连片发展思路,综合考虑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因素,精准定位7个农村片区(普光工业片区、巴山大峡谷农文旅片区、南坝商贸工矿片区、五马归巢森林康养片区、大成现代农牧片区、白岩滩高山农业片区、中河流域特色农业片区),因地制宜布局工业、商贸、文旅、现代农业等主导产业,着力构建“一片区一主业一特色”产业格局。全力推进普光经济开发区争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巴山大峡谷争创国家5A级景区、大成现代农牧片区争创“蜀宣花牛 优质牧草”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几大重点工作,夯实乡村振兴县域产业基础。

二是破解“小”和“弱”,构建干支联动城镇格局。坚持以中心场镇辐射带动片区发展的思路,综合考虑地形条件、人口规模、辐射半径等因素,在7个农村片区分别选取1个中心场镇进行重点打造,不断壮大场镇规模,完善基础设施,推动各类要素资源向中心镇聚集,建成具有较强支撑力和带动力的重点场镇。选取南坝、普光两个发展基础最好的乡镇作为县域经济副中心予以打造,重点实施南坝新城综合开发和普光产城融合发展项目,着力建设“省级百强中心镇”。

推动县城周边乡镇与县城融合发展,拉大城市骨架、壮大人口规模,加快推动县城实现面积、人口“双30”规模,建强县城核心,着力构建“一核两副7点支撑”县域城镇格局,铸牢乡村振兴城镇支撑。

三是打通“堵”和“阻”,构建外联内畅交通格局。立足构建“1 7”片区一体化交通路网,持续优化县域道路布局,围绕景区景点、中心场镇、重要区域、重要站点规划建设2条旅游环线、3条快速通道,推动经济片区间互联互通互融;加快国省干线、片区乡镇连接路建设改造和村组道路硬化,全面打通片区间、毗邻乡镇间“断头路”“瓶颈路”。全力协调配合西渝高铁和城(口)宣(汉)大(竹)、平(昌)宣(汉)开(州)高速公路建设,打通出宣大通道。加速构建8大片区到中心镇30分、中心镇到县城60分钟和至成(都)渝(重庆)西(安)90分钟交通圈。

综合考虑人口流动趋势和场镇功能定位,推动重点公共服务设施向片区中心场镇集中,确保公共资源精准投放、高效利用

一是优化教育医疗资源布局。按照“幼儿园就近就便、小学向乡镇集中、初中向中心镇集中、高中向县城和县域副中心集中”思路,优化校点布局,加快实施南坝中学整体迁建、宣汉中学两所高中学校项目,新建中小学2所、幼儿园3所,升级改造中小学50余所,推动全县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根据“1 7”片区人口分布和医疗基础,选取9家片区医院作为县域医疗次中心重点培育,改善办医环境、扩大办医规模,提升服务能级,构建以“4家县级医院为龙头、9家医疗次中心为支撑的“四院九中心”医疗服务格局。

二是构建便民办事服务体系。针对两项改革后,被撤并乡镇(村)群众办事不便问题,在被撤并乡镇设置便民服务分中心18个,设立村级民事代办点423个;推行民事代办服务,配备社会管理员423名,开展民事代办、治安巡逻等工作。积极推动行政权力向基层下放,下放行政权力(许可)260项、村(社区)代办服务事项67项。大力推广四川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四川政务服务网、“天府通办”APP,实现部分事项网上办理,真正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建立形成“干部替群众跑、网络替群众跑、‘放权’替群众跑”的“三替跑”便民服务模式。

三是强化闲置资产盘活利用。按照“集中调剂、分类处置”原则,将两项改革后镇村闲置资产予以综合利用,并通过多种方式提高闲置资产使用效率。对地段条件较好的资产,通过市场化运营,采取出租、出售闲置房屋等方式,发展民宿和农家乐、企业宿舍等市场化手段,提升经济效益;对部分闲置房屋改建为便民服务站(室)、养老育幼活动场所、临时救助及应急避难场所等公共设施,提升资源利用率。对暂时难以利用的闲置资产,以资本方式注入县属国有企业,壮大国资规模,撬动融资贷款。全县共盘活闲置资产867宗,盘活率达74%。

针对两项改革镇村幅员面积增大、人口增多、治理难度增加等问题,建立“党建引领 综合服务 综治保障 科技赋能”基层治理体系,切实提升基层治理实效

一是树好基层组织“一面旗”。两项改革后,结合“两委”换届工作,进一步优化基层组织架构体系,科学配备基层干部力量,通过党建引领带动基层社会向好向善。调整撤销涉改村(社区)党支部288个,成立涉改村(社区)临时党组织140个,新成立乡镇(街道)党(工)委5个,设立区域党委18个,构建起了“乡镇(街道)党(工)委 区域党委 村(社区)党组织”的基层组织架构。402个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民委员会主任“一肩挑”,“一肩挑”占比达95%,鼓励“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探索村级党组织书记专职化,全县村(社区)干部平均年龄下降到42.38岁,高中及以上学历占比高达78.2%。

二是构建现代治理“一张网”。坚持“互联网 基层治理”的理念,整合“线上 线下”基层治理力量,构建协同联动基层防控体系,确保基层治理全覆盖、无死角。借力“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技术,打造“智慧安防”“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大平台,加快推进城市“天网”、农村“雪亮”、小区(院落)“慧眼”工程建设进度,建成智慧小区16个、“慧眼”工程37000个、“雪亮”工程3026个。整合片区内机关干部、公安干警、医务人员、电力通讯等力量联合组建应急队伍,在片区中心镇建立4个中心消防救援站和10个应急救援物资装备库,保障30分钟内对片区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实施应急救援、联动处置。

三是拧成基层自治“一股绳”。面对两项改革和“1 7”片区划分后,部分群众认识不到位、支持度不够高等情况,坚持从细微处提升服务温度,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到基层自治中来。扎实开展矛盾诉求化解,在中心镇、副中心镇、中心村建立调解组织21个、调解室837个,矛盾纠纷调处率达98.6%;配备村(社区)网格员581名,对村级事务实行网格管理。以15分钟服务半径建立党群服务圈,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调解咨询、日间照料等服务;创新推进“小区家园党建”,积极打造社区“共享空间”,推出议事亭、读书吧、工具屋等“微项目”400余处。



上一篇: 我省开展根治欠薪专项行动专题调研和执法抽查活动
下一篇: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置 顶 打 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