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达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网
今天是: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发展改革>以工代赈

大竹县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 探索资产折股量化分红模式初见成效
发布时间:2022-02-16 15:41:08   作者:以工代赈科   点击量:   来源:市发展改革委

一、坚持导向抓谋划

围绕巩固搬迁成果。月华镇九银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安置139户423人,是达州市最大的安置点,后续扶持任务艰巨。为持续推广“双靠近三融合”典型经验,巩固搬迁成果,大竹县以工代赈服务中心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投入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30万元,在月华镇规划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速冻汤圆车间建设项目,致力于解决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难题。

(二)围绕龙头企业优势。月华镇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脱贫攻坚期间,该公司创新“公司 基地 农户”造血式扶贫,带动大竹及周边县市区3万农户种植糯稻10万余亩,实现收入2.3亿元,2021年被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目前该公司吸纳120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稳定就业,年人均增收3.36万元,带动139户集中易地搬迁户发展糯稻400余亩,户均年增收0.25万元,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强劲的带动能力。

(三)围绕打造试点示范。作为大竹县探索资产折股量化分红首个项目,相关部门、镇、村和企业均高度重视,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做深做细前期工作,项目基础和群众基础扎实,有效保障了试点示范效果。

二、聚焦就业抓实施

(一)明确建设方式。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速冻汤圆车间建设项目在前期谋划、方案编制、立项批复等环节,明确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按要求纳入项目清单和项目管理,大竹县以工代赈服务中心专人负责调度,落实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政策规定,确保“赈”的初心不偏不移。

(二)抓好务工组织。该项目坚持“能用人工的尽量不用机械、能用当地群众的尽量不用专业队伍”,把解决群众就业增收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吸纳当地群众务工31人,发放劳务报酬57.9万元,其中易地扶贫搬迁群众1人,发放劳务报酬1.6万元。

(三)提升就业技能。坚持扶志扶智相结合,把项目建设作为提升群众就业技能的重要手段,累计开展岗前培训、以工代训31人次。该项目结束后,东柳醪糟公司继续吸纳务工的31名群众参与公司其他项目建设,真正实现“一次务工、终生收益”。

三、资产收益抓增收

(一)建立分红机制。在大竹县以工代赈服务中心的指导下,九银村和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实行村企合作,九银村将330万元财政资金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到企业,每年按照5%的比例固定分红16.5万元。九银村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和社员大会,制定了《股权量化方案》《股权分配台账》, 20%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10%用于安置点公益事业,70%用于搬迁户分配,并成立股权量化分红监事会,负责监督分红资金的使用。2022年1月27日,召开第一次分红大会,现场发放现金11.537万元,安置点139户搬迁户每户分红830元。

(二)持续探索完善。接下来,大竹县以工代赈服务中心将配合镇村两级细化分红方案,把搬迁群众勤劳致富、移风易俗、孝老爱幼和邻里和睦等作为分红重要依据,不断强化安置点后续治理,引导搬迁群众住新居、就新业、树新风。

(三)及时总结推广。大竹县将加大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力度,不断拓展以工代赈政策实施范围,持续总结好经验、好做法,不断探索资产收益模式,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解决群众就业增收难题,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中持续充分发挥以工代赈“赈济”作用。


上一篇: 市发展改革委开展以工代赈项目调研督导
下一篇:达州市发展改革委赴万源市开展以工代赈项目督导

置 顶 打 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