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通川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以新型工业为支撑,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新型建筑建材三大产业;以城市经济为骨干,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现代城市商业、现代物流、文化信息、旅游、现代融合型农业五大产业,逐步形成集约、特色、高增值、高端化的“3+5”产业体系。
1.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
目标:力争到2020年,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路径:以达州市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为平台,新引进国内知名食品加工企业2家以上,拓展发展以宏隆肉类、精影牛肉、百年灯影等牛肉制品企业为代表的畜禽加工产业链,以达州巨龙油脂公司为代表的粮油加工产业链,以蓝莓、油牡丹等为代表的果蔬花卉加工产业链,实现农产品就地转化,打造秦巴山区特色农产品集聚集约发展区。
2.生物医药产业
目标:力争到2020年,生物医药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到2025年,生物医药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
路径:以达州市医药食品加工集中区为平台,新引进生物医药企业5家以上,依托地奥天府药业、自强中药、麦克福瑞等制药企业和秦巴山区中药材种植优势,大力发展本地中药材产业化、基础化种植,重点发展中药有效成分提取、中药饮片加工、中药新药和中药保健品、医用辅料生产等产业,逐步实现以中药材为原料的产业链开发,打造秦巴山区生物医药产业综合集聚区。
3.新型建筑建材产业
目标:力争到2020年,新型建筑建材业总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到2025年,新型建筑建材业总产值达到40亿元以上,新建建筑中采用绿色建造方式比重达到30%以上,基本建立健全与新型建筑建材业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标准体系。
路径:以东岳新型工业集聚区为平台,新引进新型建筑建材龙头企业2家以上,支持新型建筑业企业和新型建材业企业兼并、重组,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形成新型建筑业和新型建材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现代木结构建筑发展。建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长效工作机制,将旧城功能优化提升改造与节能改造有机结合,同步推进城市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与民用居住建筑节能改造。
4.现代城市商业
目标:力争到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40亿元以上;到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00亿元,建成“十亿级”都市商圈6个以上。
路径:以增加优质有效消费为途径,着力拓展城市商业地产,升级打造老车坝商圈、大北街商业示范街区,大力发展罗浮广场、红星国际广场、仁和商业广场,加快建设江湾城、柳家坝城市新区和复兴绿地特色小镇商圈,不断改善旅游、购物、居住、康养、教育、医疗、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消费环境,大力吸引周边和外来消费。建立健全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为项目建设、企业融资、居民消费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推进投资消费再升级。
5.现代物流产业
目标:力争到2020年,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以上;到2025年,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以上。
路径:依托四川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以农产品冷链、城乡配送、铁路仓储、电子商务等物流为重点,加快复兴现代商贸物流区、双龙铁路物流仓储区、魏兴食品医药物流园等物流园区建设,支持推动大中型制造业企业进行主辅分离,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建成区域性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仓储、分拨、交易中心,打造川渝陕结合部物流核心承载区。
6.文化信息产业
目标:力争到2020年,建成1个文化产业园、1个信息产业园;到2025年,文化、信息产业对GDP增长作出明显贡献。
路径: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巴蜀文化内涵,借力文理学院、巴山大剧院、西南职教园区,加快建设文学、艺术创作基地,推进教育培训机构、文化体育设施、城市广告等产业化经营。鼓励支持软件外包、网络游戏、网络购物、网络教育、网上旅游、网上社区等信息技术发展,重点培育一批创新型信息技术企业;大力推进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发展,逐步形成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支撑、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智慧城市产业体系。
7.旅游业
目标:力争到2020年,旅游总收入达到30亿元以上,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 2个;到2025年,旅游总收入达到60亿元以上。
路径: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以“两山两湖两园”(凤凰山、犀牛山、莲花湖、双鱼湖、神剑园、秦巴植物博览园)为重点,加快建设双鱼湖旅游综合开发、青宁云门天寨、金石云顶野生动物园、秦巴植物博览园和磐石田园综合体集聚区,加大“休闲体验游、红色经典游、生态观光游、历史遗迹游、田园采摘游”五大精品旅游线路的包装和推介,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小镇,形成“近郊休闲旅游”和“乡村体验旅游”的“双核驱动”全域旅游格局,打响“将军故里·山水通川”品牌。
8.现代融合型农业
目标:力争到2020年,新发展特色生态产业10万亩,培育农林渔牧示范基地24个,为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采摘、体验旅游等提供支撑需求;到2025年,实现现代农业与第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相互促进、竞相发展的格局。
路径: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充分发挥地理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培育特色农林品种;加快水果、蔬菜、中药材、花卉苗木、渔牧等特色产业基地转型升级,融入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及乡村民宿文化元素,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支持“互(物)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业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及农产品的标准化、品牌化,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实现生产与销售的无缝对接。(通川区发展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