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省抓项目促投资稳增长决策部署,出台《关于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奋力冲刺全年目标任务的意见》等多项政策措施,决战四季度、大干一百天,推动各项指标全面完成目标任务。1-8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高于全省3.4个百分点。1-9月,36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57.39亿元,占年度目标任务114.3%,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一、二季度连续进入全省“红榜”。
一、快马加鞭抓项目推进。严格执行“红黑榜”通报制度,创新实施项目秘书制度,成功举行第三季度重大项目现场推进活动,切实提高新建项目开工率、续建项目完工率、竣工项目投产率。一是抓项目调度。强化“周监测、月调度、季盘点”机制,市委常委会每季度、市政府主要领导每两月、常务副市长每月、分管领导每半月开展调度,确保项目顺利推进。二是抓分类协调。以市重点项目领导小组为依托,建立项目困难问题台账并按照“市以下层级、市级、国省层级”分类协调解决。今年共解决市级层面问题17个,上报问题10个。三是抓进度督导。联合纪检、公安、目标绩效等部门加大现场核查力度,督促项目单位通过增加人员机械、扩大作业面等方式加快施工节奏,推动2021年143个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执行情况综合得分全省第一,2021、2022年专项债项目债券资金使用率均达到100%。
二、多措并举抓谋划争取。成立对上争取专班,对今年国省出台的抓项目促投资稳增长等重要争取政策第一时间研究对接落实意见,定期更新项目编报指南,按天调度,确保更多项目进入国省“盘子”。一是抓谋划储备。形成“政策研判、动态储备、按期调度、定期入库”的项目谋划储备机制,抢抓“十四五”各类规划编制契机强化项目谋划,达州数字经济产业园等50余个项目新增纳入国省“十四五”规划,今年新增谋划储备并纳入国家重大项目库项目11053个、总投资5.7万亿元,同比分别上升189%和196%;纳入四川省“三库一表”储备库储备项目11632个,总投资4.9万亿元。二是抓前期工作。全市共安排年度前期工作经费超4亿元,争取省级前期工作激励资金4400万元,资金总规模全省第一,全力保障项目前期工作。针对项目推进中的卡点堵点难点问题开展全过程效率革命,通过取消前置、并联审批、缩短时间、优化流程等措施,所有审查审批时限再压缩50%。三是抓对上争取。抢抓政策机遇、强化政策研判、主动汇报对接,今年共争取中省预算内投资等专项资金25.8亿元,同比增长5%;国家发改委审核通过专项债项目368个,资金需求697.1亿元;国家通过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29个,建议安排基金18亿元。
三、全力以赴抓要素保障。按照“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原则,用足用活国省近期密集出台的金融、土地等方面政策,全力强化项目要素保障。一是抓用地保障。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确保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提前将达州至万州直线快速通道等重大项目纳入“三区三线”划定方案。按季梳理并报送需中央加大建设用地保障力度的国家重大项目清单,开梁高速、渠江风洞子航运等6个项目成功纳入国家保障用地重大项目范围,新增用地指标近1000公顷,由国家全额保障,项目数量和用地规模均位居全省第5。二是抓资金保障。按月收集重点项目融资需求,建立融资需求台账并实行动态管理,积极搭建政银企融资对接机制,常态化开展线上线下融资对接活动,按月跟踪放贷进度,促进资金尽快到位。梳理2022年需融资重大项目240个,年度融资需求442.5亿元;梳理“险资入达”重点项目46个,保险资金需求320.5亿元;梳理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贴息贷款项目40个,贷款需求17.9亿元。三是抓用能保障。起草《关于支持市直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对市直园区内新、改、扩建项目单位产品能耗达到行业标杆及以上水平的,能耗等量减量替代比例由30%调整为20%,列入国省重点项目的,能耗等量减量替代比例由30%调整为10%,能耗不足部分替代指标全市统筹,全力保障重点项目用能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