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来自重庆市文化旅游委消息,川渝两地已正式启动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申请设立国家文化和旅游创新改革试验区的工作,力争把创新改革试验区打造成为全国文化旅游发展创新改革高地、全国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样板和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
据介绍,创新改革试验区着眼于为全国跨行政区域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以重庆中心城区和成都双核为驱动,统筹川渝地区文化和旅游资源禀赋,协同发展、联袂壮大、一体化推进。
具体内容包括:
创新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拓展“川渝通办”覆盖范围,实行“市场准入异地同标”,推动川渝两地文化和旅游行政审批事项互联互认;建立川渝两地共建文化和旅游市场联合执法、案件协查协办和旅游联合应急救援机制;探索文化和旅游资源集聚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模式;建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带长制”,形成互联互通、相互促进的文化和旅游发展格局;建立示范项目共创共建制度等。
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文化和旅游与金融合作、与科技融合;加强“智游天府”“惠游重庆”“渝快办渝悦生活”平台共建共享;探索交通基础设施与沿线旅游资源一体化建设;建立共建共享的川渝文化和旅游智库,推行双向兼职、互派挂职、项目合作等引才用才模式等。
创新巴蜀文化保护传承机制,联合打造巴蜀文艺精品,健全重大题材发布推介、重点项目评估论证、重点作品跟踪推进、优秀作品营销推广四大机制;加强川菜、川剧、曲艺、竹编、漆艺、蜀绣、夏布、年画、剪纸等非遗项目及火锅餐饮文化的保护合作;打通川渝两地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云网络,实现图书“通借通还”、场地“一键预约”、服务产品“一键采购”等。
构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新模式,以成都和重庆为双核驱动,构建“双核、三带、多线”的建设格局,打造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创新资源开发方式,建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资源交易平台;创新文化和旅游商业模式,推动成立巴蜀文化产业国际合作联盟,加快发展数字创意、数字娱乐、网络视听、线上演播、数字艺术展示、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建立健全川渝地区旅游景区、度假区联动消费机制等。
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培育文化和旅游融合新业态,建设一批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科技旅游示范园区;拓展文化和旅游融合新空间,培育“巴蜀文脉”人文旅游、“巴蜀风韵”民俗旅游、“巴蜀脊梁”红色旅游、“巴山蜀水”生态康养、“巴蜀乡愁”乡村旅游等优势产业集群;推动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和城市更新。
加大巴蜀文化和旅游品牌培塑和宣传推广,共创世界级和国家级文化和旅游品牌,加大川渝两地在世界遗产申报和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方面创建力度;打造重大文化和旅游节会平台,打造西部文化和旅游全球综合展示、交流合作、产品交易新平台;做好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推进巴蜀文化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