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十四五”文化体育旅游和广播电视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 2021-10-22 14:32:00 作者:规划科 来源:达州市人民政府网站


目    录

前  言- 6 -

第一章  规划背景- 7 -

第一节  “十三五”主要成就- 7 -

第二节  “十四五”发展形势- 12 -

第二章  总体要求- 15 -

​第一节  指导思想- 15 -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6 -

第三节  发展定位- 17 -

第四节  发展目标- 19 -

第三章  空间布局- 24 -

第一节  巴文化传承发展“1222”空间布局- 24 -

第二节  文旅融合发展“123+”空间布局- 25 -

第四章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27 -

第一节  提高社会文明水平- 27 -

第二节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9 -

第三节  繁荣文化艺术创作生产- 31 -

第四节  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33 -

第五节  推进文化创意产业新发展- 36 -

第五章  构建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40 -

第一节  强力发展巴文化旅游- 40 -

第二节  重点发展生态康养旅游- 41 -

第三节  传承发展红色旅游- 43 -

第四节  创新发展城市旅游- 46 -

第五节  培育发展文化旅游集镇- 47 -

第六节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49 -

第六章  完善文化旅游产业链条- 52 -

第一节  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52 -

第二节  大力发展夜间文旅经济- 53 -

第三节  做大做强文旅市场主体- 54 -

第四节  完善文化旅游要素配套- 57 -

第五节  推进智慧文化旅游建设- 60 -

第七章  强化文化旅游营销推广- 62 -

第一节  塑造“巴风韵•水墨达州”文旅品牌- 62 -

第二节  打造精品文化旅游线路- 62 -

第三节  加强文旅营销推广- 66 -

第八章  开创体育事业产业新局面- 68 -

第一节  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68 -

第二节  全面发展全民体育- 69 -

第三节  重点提升竞技项目- 70 -

第四节  大力繁荣体育产业- 70 -

第九章  推进智慧广电建设新发展- 72 -

第一节  提升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能力- 73 -

第二节  提升广播电视舆论传播能力- 73 -

第三节  提升广播电视产业发展能力- 74 -

第十章  建设文化旅游发展支撑平台- 75 -

第一节  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平台- 75 -

第二节  精品文艺创作推广平台- 76 -

第三节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平台- 76 -

第四节  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平台- 77 -

第五节  文旅资源协同开发平台- 77 -

第六节  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平台- 78 -

第七节  文旅品牌对外推广平台- 78 -

第八节  文旅产权保护服务平台- 79 -

第十一章  推进万达开文旅一体化发展- 80 -

第一节  协同构建“两心五线多点”布局- 80 -

第二节  创新推进“大三峡•大巴山”文旅发展联盟- 81 -

第三节  重点建设大巴山国际旅游度假区- 82 -

第四节  完善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重大平台- 82 -

第五节  完善万达开重大功能载体- 83 -

第十二章  保障措施- 84 -

第一节  组织保障- 84 -

第二节  政策保障- 85 -

第三节  要素保障- 85 -

第四节  政务保障- 87 -

第五节  安全保障- 88 -

第十三章  环境影响评价- 89 -

第一节  重点生态保护区域- 89 -

第二节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89 -

第三节  建设项目生态环境保护- 90 -

第四节  文化保护规划- 91 -

第五节  环境影响分析- 92 -

附表- 93 -

前    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强调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制定“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要求用五年的时间“基本建成文化强省旅游强省”,比国家规划目标提前十年。中共达州市委四届十次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文明风尚更加浓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更加深入。

《达州市“十四五”文化体育旅游和广播电视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达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在文化旅游领域的细化和落实,是统筹和指导“十四五”期间我市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我市构建巴文化传承创新和旅游发展高地的行动指南。《规划》编制充分衔接国家、省“十四五”专项规划主要思路和《关于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旅游强市的实施意见》《全国巴文化高地建设展示利用总体规划》《达州市全国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推进天府旅游名县创建的实施方案》《达州市文体旅游产业培育方案(2020—2025年)》《“巴风韵水墨达州”文旅品牌与“巴山食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融合推广方案(2021—2023年)》等相关指导意见和规划方案,在准确把握文化体育旅游和广播电视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统筹文化、体育、旅游、广播电视事业产业协调发展。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十三五”主要成就

“十三五”期间,我市围绕建设文化强市旅游强市战略目标,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文旅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6+3”重点产业大力培育,推进全国巴文化高地和全国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公共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国巴文化高地建设加快推进,出台《达州市巴文化遗址保护条例》,巴文化“一轴两翼”示范项目加快建设,建成巴文化主题展陈馆,罗家坝遗址、城坝遗址纳入国家“十三五”大遗址项目库,城坝遗址荣获全国考古界最高奖—“田野考古奖”一等奖。公共文化服务成效显著,市级“五馆一院”、县(市、区)“四馆”、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建成,成功创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建成省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1个,62个贫困村被命名为“全省文化扶贫示范村”。“文化惠民在身边”系列活动实现全覆盖。文学艺术创作成果丰硕,创作各类文艺作品25000余件、舞台艺术作品600余部、美术作品4000余件。成功举办2017年达州市春节联欢晚会,2019年、2020年达州网络春晚。戏剧小品获得国家级比赛优秀奖5个,美术作品入选全国画展1个,舞蹈作品获得国家级比赛一等奖1个,《走在春天的路上》入选中宣部第五批“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大凉山上卡沙沙》亮相央视“七一”晚会。文化品牌影响不断扩大,“巴山作家群”“巴渠诗群”“巴山画派”“巴山摄影人”等品牌打造初见成效,成立巴山作家群研究院。非遗保护工作扎实推进,建成达州非遗陈列馆,安仁板凳龙获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扩展项目名录。文化创意产业稳步发展,建成515艺术创窟,成立达州市文化和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成功举办首届文创和旅游商品设计大展赛,巴山大峡谷推出《梦回巴国》大型巴文化情景史诗剧。

旅游产业全面提质增效。旅游景区大幅增加,投资400余亿元建成巴山大峡谷、八台山、龙潭河等一批特色旅游景区,形成红色、生态康养、乡村、温泉、漂流等特色旅游产品,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1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3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5个。宣汉县成功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红色旅游提升年”行动,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完成迁建。旅游扶贫富有成效,创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2个、示范村55个和乡村民宿达标户175个,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4个。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巴山大峡谷带动102个贫困村9万余人脱贫致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建成25个市级乡村旅游示范点,星级农家乐和乡村酒店达239家。旅游企业规模壮大,发展旅行社30家、四星级饭店5家、旅游客运公司3家、特色旅游商品生产厂家105家。旅游影响力扩大,成功举办四川省第十届乡村文化旅游节(秋季)、2020年四川省旅游景区发展大会、连续七届达州市旅游发展大会、首届和第二届达州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等大型旅游节会。创新开展“云旅游”,举行“市长邀您游达州”全省首场文旅网络直播推介,推出“达州文旅苏醒游”“嗨游达州”等活动,建成全省首个市级文旅产品展销中心,“巴山夜雨水墨达州”品牌知名度显著提升。

文旅融合发展不断深化。成功举办两次文旅产业专题招商推介会,签约项目20个,金额338.3亿元。面对2020年新冠疫情冲击,积极贯彻落实《达州市对冲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推动经济快速恢复增长的35条措施》,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文旅产业加快复苏,相继召开全市文旅产业工作推进会、省市重点文旅项目半年交账会、全市重点文旅项目推进工作电视电话会、全市文旅产业项目用地融资需求和企业升规入统培训会暨工作推进会,成功举办四川省金融服务与文旅企业恳谈对接会并促成7家银行与我市7家企业单位就9个重点文旅项目现场签约。加快巴文化、生态康养、红色文化等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丰富文旅产品供给。新增文旅企业升规入统70余家。

万达开文体旅一体化发展加快步伐。形成《塑造“大巴山大三峡”文旅品牌,打造巴蜀文化走廊靓丽风景线》课题报告,联合万州、开州协同构建“两心五线多点”文旅总体布局。大巴山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巴蜀非遗文化产业园两个项目列入川渝共同实施重大项目。成功举办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文化旅游交流合作签约仪式暨文旅产品推介会,签订万达开文化旅游体育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和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馆际战略联盟合作框架协议。我市发起成立了由四川、重庆、陕西3市3区8县等14个城市组成的“大三峡大巴山”文化旅游发展联盟,推出高峡平湖等6大联盟主题旅游线路,文旅交流合作深入开展。

体育事业发展成效显著。体育设施不断完善,凤凰山登山健身步道、国家曲棍球训练基地、室内恒温游泳馆项目、“十三五”社会足球场项目、城市运动公园一期项目建设完成。成功举办全国女子曲棍球冠军杯赛、巴人故里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四国男子篮球对抗赛、川东北体育舞蹈大赛等体育赛事,承办国家级赛事8项(次)。竞技体育获得新突破,四川省第十三届运动会金牌数位居全省第六。市女子曲棍球队获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曲棍球比赛U15决赛第6名。建成“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输送人才15人。全民健身持续推进,“元九登高”、迎新年健身跑、达州市运动会等系列活动常态性开展。先后成立跑团、冬泳队等群众体育运动团队,发展体育总会等专业运动协会20余个。大巴山山地运动线路入选2020中国体育旅游精品线路。

广播电视服务惠及民生。广播电视传输覆盖体系基本形成,基本实现电视户户通、行政村广播全覆盖。完成319个退出贫困村广播村村响工程、3个县级应急广播平台建设。加快实施高山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达州市电视转播台、渠县、宣汉、开江广播电视发射台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覆盖工程建设。持续推进“高清达州智慧广电”建设,扎实开展“精彩短视频记录新时代”短视频创作传播活动。

专栏1 “十三五”期间文化旅游业发展目标完成情况

指  标

规划目标

完成情况

备注

2020年

年均增长(%)

2020年

增长(%)


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

80


80.53

(2019年)

0.66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5


3.97

(2019年)

-20.6


旅游总收入

(亿元)

243

15

303

24.69


接待游客

(万人次)

4050

23

3795

-6.29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

天府旅游名县(个)



1


宣汉县

国家4A级景区旅游(个)

10


11

10

渠县文峰山

博物馆年服务人次(万人次)

20

10

12

-40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

各类型博物馆(村史、乡史馆)数量(个)

19

10

22

15.79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8

(平方米)

1.8

52

1.85

2.78


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个)

540

100

540



广播覆盖率(%)

99

0.85

99.85

0.85


电视覆盖率(%)

99

0.94

99.94

0.94


第二节  “十四五”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我市文化建设和文旅融合发展在“十三五”发展基础上既需要解决遗留问题,又需要抓住新阶段高质量发展机遇,辩证看待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新要求,把握发展规律,保持战略定力,固本强基、守正创新,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部分乡镇文化活动场所和综合文化站设施设备更新不够。乡村文化展示场所欠缺,乡土文化、特色文化挖掘不力。数字文化服务管理平台有待加强。基本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有待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不够,文化设施设备利用率低,图书借阅率不高。乡村两级文化活动群众参与度不高,一些地方存在场地闲置、挪用现象。历史、考古等专业文化服务人才匮乏。

文旅融合发展水平有待提高。旅游经济指标在全省排名靠后。缺少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大多景区经营比较单一,业态不丰富。缺乏龙头、骨干企业。利用大数据发展智慧旅游尚需加强。

文体产业发展有待提速增值。缺乏文化创意龙头企业。尚无国(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够,文化创客较少,文创产品单一。文化产业科技含量不高,中高端文化品牌少。文化产业链延伸度较短,溢出效应不明显。体育产业总量较小、层次较低。体育用品制造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体育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文体旅融合发展尚待加强。

二、面临的机遇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启新征程,文化成为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思想引领、智力支持和内生动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对文化和旅游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呈现从“有没有、缺不缺”到“好不好、精不精、美不美、强不强”的新走势。通过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将是“十四五”期间文化旅游发展的根本途径。

政策红利叠加为达州文化旅游发展提供新环境。2020年《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35年西部地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通达程度、人民生活水平与东部地区大体相当。西部大开发进入新一轮深化发展新阶段。中央提出“十四五”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国务院出台《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十四五”时期革命老区步入振兴发展的春天。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文化和旅游发展作出战略部署,我市正处于加快实现“两个定位”、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关键决胜期,为我市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区域协同战略为达州文化旅游发展打开新空间。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确定达州为全省7个区域中心城市之一。四川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协同加快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把达州建成巴文化传承创新和旅游发展高地。“十四五”时期,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国家战略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协同推进,为我市文化建设和文旅融合发展打开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新技术新基建为达州文化旅游发展提供新动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VR)、5G等新兴科技,将推动文旅产业要素创新、内容呈现、盈利模式等发生革命性变化,逐步形成以应用新科技、构建新场景、产生新业态为主要特征的文旅新经济。“十四五”期间,我市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奋力建设以高铁、机场为重点的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布局旅游新基建,持续推进智慧旅游建设,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内生增长新动能。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八次会议、市委四届十次会议精神,坚定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协同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和参与构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重大战略部署,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以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推进文化铸魂、实施文化赋能,推进旅游为民、实施旅游带动,推进文旅融合、实施创新发展,进一步激发文旅产业发展动力活力,加快构建“大遗址、大景区、大文旅、大产业”发展体系,不断提升我市文旅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打造巴文化传承创新和旅游发展高地,建设文化强市旅游强市。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先进文化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和文旅融合发展,夯实文化自信的思想根基,增强文化前进的内在动力,体现文化发展的价值追求,激发市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厚植我市发展的历史文化底蕴,全面提高我市文化软实力辐射力影响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确保文化建设和文旅融合持续健康发展。深入推进文旅惠民、文旅乐民、文旅利民、文旅强民、文旅富民,着力增强人民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坚持生态绿色发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文旅产业变生态优势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竞争优势,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水平的增长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展现我市良好形象的发力点,共同建设美丽达州,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坚持践行系统观念。始终把握“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的整体思维系统方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坚持融合创新驱动。创新驱动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文化创新相结合,实施“文化+”“旅游+”战略,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促进各类资源要素相互赋能,实现文体旅向新型城市化、乡村振兴、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等领域延伸,使融合创新成为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坚持区域协同发展。依托建设西部内陆开放高地,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坚持开放合作、资源统筹、共建共享、优势互补,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体系,突出达州区域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加强与川东北地区、秦巴地区和重庆毗邻地区的协作,为我市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能、拓展新空间。

第三节  发展定位

“十四五”时期,根据四川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发展规划和达州市委的战略部署,围绕把达州建设成为“巴文化传承创新和旅游发展高地”这一总体定位,努力建设“三地两区”,加快建成文化强市旅游强市,提升我市在全国全省文化旅游发展布局中的战略位势。

全国巴文化传承创新高地。推进罗家坝、城坝等巴文化遗址勘探发掘和保护利用,建成全国巴文化考古发掘中心、保护示范中心、学术研究中心、文艺创作中心、展示利用中心、旅游示范中心,持续焕发巴文化新活力,推动巴文化和蜀文化“两朵金花”共融发展、竞相吐艳,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全国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依托大巴山绿色资源,深入挖掘生态文化、巴文化和红色文化内涵,实施全域旅游创建工程,优化城乡空间形态,营造浓厚的巴賨文化品味和康养文化氛围,再增天府旅游名县,推动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全国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全国文学艺术精品创作高地。坚持培根铸魂、关注时代、反映现实,依托深厚的人文艺术根基,以优秀文艺作品创作为抓手,创新激励机制,持续推动当代文学艺术和影视精品创作,搭建文艺创作传播平台,彰显巴山文艺创作品牌,构筑新时代具备全国影响力的文学艺术精品创作高地。

全国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发挥我市红色文化资源富集的优势,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加强红色史迹保护修缮、红色文化挖掘阐释、红色资源活化利用,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展示、红色文艺创作、红色文化教育宣传等方面形成品牌效应,创建国家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

全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紧扣巴人故里、红色达州主题,促进“文旅+”业态融合创新,实施重大节会赛事引领行动、文化创意产业开发行动、非遗旅游融合利用行动、旅游演艺策划行动、文化旅游集镇培育行动、乡村旅游项目示范行动、文旅精品线路推广行动等,提升文化旅游设施覆盖率,提高公共服务精准度和优质率,建设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园,将我市建成全国区域性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巴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化文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巴文化传承创新和旅游发展高地基本确立,文化强市旅游强市基本建成。具体目标如下:

一、巴文化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升

实施巴文化重点工程。高标准、高质量抓好“一轴两翼”示范项目,塑造“巴人故里”品牌,打造巴文化旅游中心。巴文化保护发掘、学术研究、成果展示利用三大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巴文化生命力、影响力不断增强,巴文化新活力得以持续焕发,发挥中华巴文化高地重要支撑作用。

强化巴文化遗产保护。巴文化保护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实施《达州市巴遗址遗迹保护条例》,保护体系基本健全。建立文物保护管理长效机制,持续开展“守护巴渠文化遗产行动”,基本形成市、县、乡、村四级文物安全保护网络。

建构巴文化传承体系。实施巴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持续推动巴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成全国巴文化考古发掘中心、遗址保护示范中心、研究中心、文创中心、展示中心和旅游中心,推动巴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生活,有效传承延续历史文脉。支持县级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建设,推动形成巴文化博物馆群落。

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文艺精品创作攀原登峰。持续提升文艺专业创作生产水平,大力普及群众文艺创作生产,做大做强“巴山作家群”“巴渠诗群”“巴山画派”“巴山摄影人”等文艺创作品牌,创新发展当代艺术,打造“巴之韵”音乐核心区,基本建成川渝陕结合部和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名市、摄影名市、音乐名市。

公共文化设施更加完备。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健全,布局合理、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均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达标率100%。培育100个社区文艺活动编导和主持人、200支社区文化服务团队。

文化体制改革更加深入。不断深化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等重点改革。加强基层文化干部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建立健全村级文化管理员队伍,全面提升乡镇、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的业务能力,推动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城乡公共文化一体发展。高水平、全覆盖、常态化开展“文化惠民在身边”系列活动,公共文化服务便民利民惠民水平有效提升,完成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加强“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建设,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推动“高清达州智慧广电”建设,完成全市24380个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的运行维护,建好智慧广电高清数据平台。

体育事业产业走在前列。体育场馆和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建成城市运动公园、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等群众体育设施。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实现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全域化。竞技体育形成新优势,“省十四运会”夺金数量超过上届。达州巴人故里国际半程马拉松比赛等大型品牌赛事影响力大幅提升。体育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一批体育运动产业园、体育服务综合体,建成国家体育产业创新试验区。

三、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推向高质量阶段

文化旅游产业形成优势。到202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旅游总收入实现500亿元,旅游外汇收入实现500万美元,旅游接待人次达到6000万人次。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园区达到2个,总资产和总收入实现“双亿”的文旅企业达到2户,上市挂牌企业达到2户,新增规上文体旅游企业100家,文体旅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500亿元。

文化旅游优质供给丰富。文旅项目投资总额超过800亿元,建成巴山大峡谷—龙潭河—八台山、黑宝山—五马归槽等大巴山生态康养运动度假核心旅游景区,生态文旅精品景区大幅增加。培育天府旅游名镇3个、天府旅游名村5个。命名5条达州非遗旅游线路。基本建成川渝陕结合部和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旅游名市、健身名市、美食名市。

旅游服务功能不断优化。旅游环境明显优化,实现旅游发展全域化、旅游产品定制化、旅游服务品质化、旅游治理现代化、旅游效益最大化。推动重点景区逐步降低门票价格,鼓励公共资源型景区免费开放。建成“智游达州”智慧文旅服务平台。星级饭店、特色民宿、汽车旅馆、露营地等服务设施健康发展,新(改)建旅游厕所100座以上。

文化旅游品牌效应扩大。新增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5个和天府旅游名县1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以重大活动、重大赛事、重要论坛为载体,塑造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达州网络春晚特色文旅品牌活动,“巴风賨韵水墨达州”的知名度、美誉度、开放度显著提升。

展望2035年,我市建成文化强市和旅游强市,巴蜀文化传承创新和旅游发展迈上新台阶,城市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优秀文艺作品、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文化和旅游发展对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生态富足的现代化达州的支撑和带动作用达到新高度。

专栏2 “十四五”期间文旅产业主要发展指标

主要指标

2020年

2025年

年均增速(%)

游客总人次(万人次)

3795

6000

12.13

旅游总收入(亿元)

302

500

13.43

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亿元)

80.53

(2019年)

200

25.53

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3.97

(2019年)

5

5.92

5A级旅游景区(个)

0

1


4A级旅游景区(个)

11

16

9.81

体育市场消费总额(亿元)

0.84

1.5

15.59

专栏3 “十四五”期间文化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主要指标

2020年

2025年

年均增速(%)

获省级以上奖项的优秀文化作品(部)

2

​6

31.6

平均每万人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平方米)

310

400

6.57

公共图书馆图书人均藏量(册)

0.76

0.9

4.31

公共图书馆年流通人次(万人次)

150

200

7.45

文化馆(站)年服务人次(万人次)

70

90

6.48

博物馆年服务人次(万人次)

12

25

20.13

各类型博物馆数量(个)

19

30

12.09

非遗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万人次)

0.05

0.2

41.42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3-2.5(平方米)

1.85

2.3-2.5

5.59-7.81

广播覆盖率(%)

99.85

100

0.037

电视覆盖率(%)

99.94

100

0.015

第三章  空间布局

“十四五”时期,我市围绕巴文化传承创新、文旅融合发展两个维度,确立空间发展布局。

第一节  巴文化传承发展“1222”空间布局

按照《全国巴文化高地建设展示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巴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形成巴文化传承发展“一轴两址两翼两道”的“1222”空间格局,做大做强“巴人故里”品牌,打造巴文化旅游中心,建成全国巴文化传承发展高地。

一轴:以达州市主城区巴文化综合展示利用为轴心,推进主城区文化景观提升工程,完成莲湖里巴文化创意交流中心和巴人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

两址:以罗家坝考古遗址公园、城坝考古遗址公园(含汉阙保护展示区)为重点,加快推进罗家坝和城坝两大国家大遗址考古公园及博物馆建设。

两翼:以东翼—巴山渠水康养旅游度假翼,重点打造巴山大峡谷文化旅游体验区;以西翼—民俗民间文化体验休闲翼,重点打造賨人谷巴文化旅游体验区。

两道:以荔枝道巴文化遗址廊道和米仓道巴文化遗址廊道为脉络,整合沿途文化遗产、古镇古村、旅游景区、乡村农业等自然和文化资源,构建全域廊道化文化旅游支撑体系。

第二节  文旅融合发展“123+”空间布局

立足资源禀赋条件和产业发展实际,集中力量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品牌创建、企业培育和消费刺激,突出差异化、特色化,形成“一核两区三带多点外联”的文化旅游发展“123+”格局。

一核:中心城市文旅经济发展核心区。以通川区、达川区为承载区域,重点打造“两山两湖两岸”(铁山—凤凰山—莲花湖—双鱼湖—州河两岸),提升建设真佛山、神剑园、三里坪巴人文化旅游产业园、“515”艺术创窟和磐石月湖旅游区等,引领建设川渝陕结合部旅游中心城市、音乐之城、健身名市和美食名市。

两区:北部巴山文旅旗舰引领区:以宣汉县、万源市为承载区域,重点打造一山一河一谷(八台山、龙潭河、巴山大峡谷),加快建设罗家坝遗址博物馆及公园、万源红军公园、巴山红军公园,加快开发黑宝山、东林山、五马归槽和花萼山等,引领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天府旅游名县。东南部巴渠文旅精品展示区:以渠县、大竹县、开江县为承载区域,重点打造“一谷一山一泉”(賨人谷、五峰山、飞云温泉),配套海明湖温泉、渔人部落、欢喜坪、金山景区、莲花世界等,加大森林、峡谷、溶洞、温泉等深度开发,推动巴賨文化、汉阙文化、竹文化、酒文化主题产业发展,丰富全市文化旅游优质供给。

三带:一是中心城市休闲娱乐文旅经济带。依托中心城区自然山水格局和历史文化脉络,加强城市风貌、文化微景观和特色街区塑造,突出森林休憩、健身绿道、湿地景观、河岸美化、业态植入,增强文旅新经济核心竞争力。二是北部巴山生态康养文旅经济带。依托北部区域历史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巴文化遗址、红色文化遗存、地质遗迹、生态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大力发展巴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生态康养旅游、冰雪温泉旅游、山地运动旅游等多种业态,建成全国知名的大巴山生态度假和山地运动旅游目的地。三是东南部巴渠休闲度假文旅经济带。围绕渠江黄金水道开发水上旅游产品,促进文旅资源综合利用,实现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体育旅游等业态融合发展,构筑达州南向重庆旅游经济走廊。

多点:以全域旅游的理念,统筹全市文旅产业发展,各区县结合资源特点与环境状况,挖掘地方文旅资源潜力,开拓乡村休闲、传统村落旅游、民宿、特色街区、文创园区、红色研学等新的空间,建设特色旅游区点,塑造当地拳头产品,在达州文旅融合发展构架中多点开花,促进我市文旅全域发展。

外联:围绕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机遇,树立双循环外向型一体化发展理念,突出区域协同联动,发挥“大三峡大巴山”文旅发展联盟作用,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开展文旅品牌营销,发展文旅产业集群,形成“一区两廊两园两带”泛区域文化旅游发展态势。“一区”即大巴山国际旅游度假区,“两廊”即泛巴地区文化旅游艺术走廊、荔枝古道文化旅游走廊,“两园”即川陕苏区红军文化公园、巴蜀非遗文化产业园,“两带”即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万达开乡村旅游示范带。重点推动万达开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塑造“大三峡大巴山”区域文化旅游品牌,把万达开建设成为国家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和具有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三峡魂的知名旅游目的地。

第四章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新发展,全面提升人民思想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推动社会文明水平不断提高,力争在2023年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第一节  提高社会文明水平

一、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工程

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普及,推出通俗理论读物、公益广告、融媒体产品。建设“乡村微课堂”、村镇“大喇叭”工程,开展基层理论宣讲活动,推进党的声音进万家。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把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完善齐抓共管机制,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活动,扎实推进文明校园创建。

二、深入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道德模范典型礼遇帮扶活动,持续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系列”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开展“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创建等行动,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广泛开展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观赛、文明餐桌等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强化群众公共意识、规则意识、文明意识。开展网络安全网络守法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和达州好网民活动。大力发展网络公益组织,广泛开展网络公益、网络慈善、文明上网志愿服务等活动,推动网络文明建设。

三、深入推进城乡新时代文明实践工程

常态化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文明村镇创建、文明单位创建、文明校园创建,把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向纵深,构建文明创建新格局。以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为单元,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扎实推进通川区、达川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省级试点。开展公益课堂、乡村戏台、文明大讲堂等社区文化活动,深化社区文化建设,创建文明社区。加强广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单位文化建设。加强全民阅读活动、全民健身运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农民丰收节、农家书屋等基层文化推广工作。

专栏4 提高社会文明水平重点项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工程:“四史教育”活动,“乡村微课堂”、村镇“大喇叭”工程,“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活动。

新时代文明建设工程: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系列”“文明家庭”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广泛开展达州市创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十大文明实践行动,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扎实推进通川区、达川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省级试点。

第二节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完成莲湖里巴文化创意交流中心、515艺术创窟等文化项目。对标国家“十四五”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要求,提升乡镇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文化设施设备,引导优质文化资源向薄弱地区倾斜。将乡镇、村(社区)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站)纳入县文化馆服务体系,实行“总分馆”制,加大相关配套投入。

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持续巩固阵地服务成果,全市各级公共文化单位全部实行错时延时免费开放,开展“订单式”“菜单式”服务。以“巴风賨韵水墨达州”品牌为牵引,依托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元九登高、巴山论道全国巴文化高地建设峰会等重大节庆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文化惠民在身边”系列活动。聘请专(兼)职文化推广骨干,发展500余名文化活动志愿者,培养群众文化艺术主持人、编导、音响师、美工师等,为群众提供清单式、个性化、多元化指导和服务,营造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高品质文化空间。

三、促进乡村文化传承振兴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加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筹划建设一批民俗生态博物馆、乡村博物馆,评选民俗文化和民俗工艺传承人;实施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利用传统民俗节日,开展乡村春晚、春节庙会、元宵灯会等文化活动;加强历史文化网上传播力度,搭建历史文化互联网上展播平台。

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

引导第三方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剧院、美术馆、科技馆、文化公园、文体广场等非营利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和打造,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给予政策优惠。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各类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文艺作品(文物)展览展示、音乐会、演唱会及其他不以商业营利为目的的文化活动。实施群众文化团队扶持项目,搭建文化活动交流平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发展。

专栏5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项目

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四川弦乐博物馆,万源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开江县文化艺术中心建设项目;通川区柳家坝文体中心,达川区第二工业园区文化体育公园,宣汉县图书馆,渠县图书馆、文化馆、刘氏竹编非遗博览园建设项目。

重大文化活动:举办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第八、九、十届),开展春节、中秋、国庆等重大节庆文化活动,积极承办省“群星奖”、省艺术节等省级重大文化活动。

乡村文化传承振兴:筹划建设一批民俗生态博物馆、乡村博物馆,评选一批民俗文化和民俗工艺传承人,开展乡村春晚、春节庙会、元宵灯会等活动;搭建历史文化互联网上展播平台。

第三节  繁荣文化艺术创作生产

一、巩固传统文艺创作优势

编制发布我市重大文艺创作选题规划。坚持内容为王、创意制胜,推动文艺体裁题材创新、表现手法创新、业态样式创新。推动文艺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媒体有机融合,聚焦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网络视听、动漫游戏等新兴业态。以重大活动、项目、节庆等为平台,组织文艺交流活动,推广“巴山作家群”“巴渠诗群”“巴山画派”“巴山摄影人”品牌,推动优秀文艺作品走出去。

二、繁荣原创音乐创作生产

实施精品战略,创作一批源于生活、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达州元素音乐作品。鼓励音乐企业与数字传播运营商深化合作。鼓励建设区域性音乐信息服务和交流平台、生产制作平台、展示宣发和出版传播平台、表演与时尚休闲体验平台,办好达州市音乐艺术周,建立音乐创作社会化组织体系。支持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等投资原创音乐创作。依托达州钢琴博物馆、四川弦乐博物馆和艺术院校等,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音乐之城”。

三、扶持网络文艺创作生产

建立优秀网络文艺作品扶持机制,支持创作“巴文化”主题网络文艺作品。加强我市网络文艺行业协会建设,办好达州网络写作交流会,讲好百姓身边日常“正能量”故事,推动形成“写人民、人民参与、人民共享”网络文艺新常态。密切联系骨干型网站,鼓励运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促进网络文艺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传播。

四、激发新文艺群体创造活力

加强对新文艺群体创作的组织引导和规划,以各级文化馆(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主阵地,组织新文艺群体原创作品下基层巡演,深入开展“流动舞台进基层”“戏曲进校园”活动。推进文艺进学校、企业、景区、社区等工程,引导街头艺人、涂鸦艺术等健康发展,积极发展公共空间艺术。支持民间文艺创新,孵化培育一批新文艺群体文艺创作的优秀主题出版物。

专栏6 推进文化艺术生产新发展重点项目

主题文艺创作工程:实施“十四五”期间重大文艺创作选题规划,创作一批“达州表达、表达达州”文艺精品;以重大活动、项目、节庆等为平台,开展全省、全国性文艺交流活动;推广“巴山作家群”“巴渠诗群”“巴山画派”“巴山摄影人”品牌。

音乐创作繁荣工程:推动原创和现实音乐题材创作,创作达州元素音乐作品;建立优秀音乐作品、优秀音乐企业和优秀音乐人才资助奖励机制;依托民歌文化小镇建设,建设音乐社会化组织平台;办好达州市音乐艺术周,扶持达州交通音乐广播创新做强。

网络文艺发展工程:建立优秀网络文艺作品扶持机制,创作“巴文化”主题网络文艺作品;加强达州市网络文艺行业协会建设;推出年度网络文艺创作的重点剧(节)目选题。

新文艺群体建设工程:支持达州文化IP挖掘和创作,开展“流动舞台进基层”“戏曲进校园”活动,推进文艺进学校、企业、景区、社区等工程,发展公共空间艺术。

第四节  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一、建设全国巴文化传承创新高地

持续开展罗家坝和城坝等遗址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工作,推进罗家坝、城坝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及遗址博物馆建设。建立全国巴文化资料库,打造全国巴文化“文献高地”。申报巴文化学术科研平台,创办巴文化研究专刊,举办巴山论道全国巴文化高地建设峰会,打造全国巴文化“学术高地”。推出巴文化专题陈列展,编写普及读本,开展巴文化大讲堂,创建巴文化实践教学和传习所。支持县(市、区)、乡(镇)开展“考古遗址、历史建筑、名人故居、古树名木、街坊里巷、民俗非遗、传统工艺”IP挖掘和创作,建设一批巴文化传承展演节目,创作一批巴文化艺术精品,开发巴人饮食菜品。创新巴文化宣传方式,讲好巴文化故事,推进巴文化宣传普及,打造全国巴文化“传播高地”。推进实施巴文化成果转化运用工程,加快建设巴文化市域、市区展示利用体系和特色表达体系。建立巴文化研究人才智库,培育巴文化建设本土人才队伍,搭建高端人才交流平台,打造全国巴文化“人才高地”。

建立省际合作机制,共同推进巴文化发掘、研究、保护和利用。对“米仓道、荔枝古道”实施整体保护利用,构建文化线性长廊,建设以达州为中心,覆盖巴中、南充、广元、广安等周边地区的巴文化圈。实施重庆、达州宋元时期山城遗址保护利用工程,力争将我市三个山城遗址纳入重庆钓鱼城世界遗产预备名单。

二、实施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工程

颁布实施《达州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条例》。实施红色文化保护工程,建设一批红色文化基地。实施红色文化传播工程,建设达州红色文化弘扬传播平台,大力开展巴渠红色文化宣传与研究。实施红色文化精品工程,打造一批有代表性的红色文化产品和服务品牌,推出一批优秀红色文艺精品。实施“红色文化+互联网”工程,建立达州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打造数字化展览展示体系,推动达州红色文化远程游览和服务体系建设。实施“五个一”乡村红色文化工程,全面推动乡镇红色文化发展。加强跨区域红色文化产业整合,共建川陕苏区红军文化公园。

三、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

构建完善普查机制、传承机制、申报机制等“非遗”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名录体系,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遗”名录、代表性传承人、传承基地和生态保护区。实施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分批对全市70岁以上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抢救性记录工作。实施非遗资源调查工程,完善非遗档案及数据库,构建公共数据平台。实施非遗数字化保护工程,建设数字非遗中心(馆)。促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培育“非遗+研学”“非遗+康养”“非遗+演艺”“非遗+文创”“非遗+民宿”等市场潜力好的项目,开发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打造非遗旅游目的地。以薅草锣鼓、土家余门拳、马渡关民歌、安仁板凳龙、开江盘歌和大竹竹唢呐等为抓手,建设特色文化乡镇。建设“非遗融媒体矩阵”,开展非遗主题传播活动,举办非遗交流活动,推动非遗作品走向海外。实施非遗保护人才工程,建设非遗专家队伍,加大非遗人才引进力度;开展非遗传承人群培训工作,面向全社会招募培训非遗保护志愿者。

专栏7 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重点项目

全国巴文化传承创新高地:达州市主城区文化景观提升工程、莲湖里巴文化创意交流中心、宣汉县罗家坝、渠县城坝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及博物馆、巴国古城、渠县汉阙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以及三里坪巴人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建立全国巴文化研究交流中心,举办巴山论道全国巴文化峰会,创办巴文化研究专刊,打造全国巴文化“学术高地”“文献高地”“传播高地”和“人才高地”。

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程:推进川陕革命根据地战史馆、川陕苏区红军文化公园建设,打造“中国红色第一联”;打造“红色达州”数字化展览展示体系和数字化传播平台;打造红色文化网络文艺精品创作基地,推出红色文化网络动漫、网游及衍生产品;“五个一”乡村红色文化工程,即一面文化墙、一条红色长廊、一间红色文化室、一个红色遗迹、一本红色图书。

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建设巴蜀非遗文化产业园、渠县刘氏竹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产业化等项目;培育“非遗+研学”“非遗+康养”“非遗+演艺”“非遗+文创”“非遗+民宿”等非遗旅游项目,以薅草锣鼓、土家余门拳和马渡关民歌等为抓手,建设特色乡镇;建设非遗数字资源库、数字非遗中心(馆)、非遗融媒体矩阵。

第五节  推进文化创意产业新发展

一、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促进印刷复制、广告服务、工艺美术、文化娱乐、互联网服务、影视传媒等传统产业加快结构调整。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联合的文化产业协作平台,推进现代工业设计、区域产品设计、城乡文化咨询策划、数字文创、会展博览等向传统产业赋能,鼓励线上线下融合,塑造“巴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四张产业名片。支持整合跨区域资源,举办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产权交易会、博览会、艺术展、设计周、设计大奖赛等,引领建设川渝陕结合部文创名城。设立川东知识产权保护和交易中心,探索金融支持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升级发展的新路径。大力推进我市文旅资源开发利用的“逆向飞地”模式应用,创新“产业飞地”合作机制,构建文化创意产品研发生产在达州、体验推广在成都及沿海的资源配置优化新格局。鼓励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组织文化企业参加重点展博会,支持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向全国及国际市场。

二、发展数字文创新兴产业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拓展网络文艺、网络娱乐等互联网应用。依托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现代高新科技成果,培育和发展动漫游戏、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虚拟会展、艺术品网络交易、高科技文创装备等文化科技融合新兴业态。加快推进设计、制造和服务一体化,支持构建可视化、可推广应用的设计示范平台。推进文化创意与休闲农业的融合创新发展,推出一批农家乐+艺术展览、农家乐+花海、农家乐+特色民宿、农家乐+研学等业态,促进“观光、体验、参与、订制、回购”全流程发展。推进文化创意设计与遗址公园及博物馆建设的融合创新。

三、推动产业园区基地建设

加强分层、分级、分类指导,引导产业园区基地向专业化、品牌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培育三里坪巴人文化旅游产业园、莲花湖文创产业园等创建国(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培育达州市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达州市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巴山大峡谷梦回巴国演艺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等创建国(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支持保护利用老旧厂房、闲置楼宇,兴办公共文化设施,对接导入高端项目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创新发展。支持规划布局巴国神话故事园,活化显化巴地神话故事传说,打造集文化展示、互动体验、文创消费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艺术园区。支持川东记忆文创园快速发展,鼓励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相关园区基地发展众创空间、创新工场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

四、促进文化消费市场发展

鼓励把文化消费嵌入各类消费场所。依托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城乡便民消费服务中心等,打造群众身边的文化消费网络。引导大型商业购物中心、体育设施等引入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一批文化与休闲高度融合的综合消费场所,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消费促销活动。开展巴文化IP孵化及文创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发展更多参与式、体验式消费模式和业态。打造“文+商”“文+商+旅”“文+农+旅”“文+体+旅”“文+教+旅”“文+旅+会”等多元化时尚化消费新场景,推出达州“十大周末好去处”打卡地、“十大网红直播”打卡地、“十大夜经济”打卡地。立足“一街一品一特色”,孵化创建一批特色精品街区和商贸综合体。顺应网络文化消费新趋势,推出更多适应互联网特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带动孵化电商消费、小众消费、订制消费、飞地消费等新形态。

专栏8 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程:塑造“巴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四张产业名片,建设川渝陕结合部文创名城,支持设立川东知识产权保护和交易中心。

新兴产业融合创新工程:发展网络文艺、网络娱乐、网络餐饮、本地化生活服务的互联网应用,构建可视化设计示范平台;打造一批农家乐+艺术展览、农家乐+花海、农家乐+特色民宿、农家乐+研学等新业态。

文化消费规模壮大工程:开展巴文化IP孵化及文创产品设计研发生产;构建达州文化消费新场景体系,推出“十大周末好去处”打卡地、“十大网红直播”打卡地、“十大夜经济”打卡地;立足“一街一品一特色”,孵化创建一批品牌示范、消费驱动、景致怡人的特色精品街区和商贸综合体;孵化电商消费、小众消费、分众消费、订制消费、飞地消费等新形态。

推动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培育三里坪巴人文化旅游产业园等创建国(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培育达州市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达州市艺术剧院责任有限公司、四川巴山大峡谷梦回巴国演艺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等创建国(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第五章  构建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聚焦巴文化传承创新和旅游发展高地,以巴文化旅游和大巴山生态康养旅游为重点,形成红色旅游、城市旅游、集镇旅游、乡村旅游多元化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第一节  强力发展巴文化旅游

围绕巴蜀文化繁荣,依托“大遗址”,实施巴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强力推进巴文化“一轴两翼”示范项目,塑造“巴人故里”品牌。一轴:重点推进主城区文化景观提升工程,完成莲湖里巴文化创意交流中心建设和三里坪巴文化主题街区建设;两翼:抓好罗家坝、城坝遗址的发掘、保护,加快推进罗家坝和城坝两地博物馆及遗址公园建设。将我市建成全国巴文化“考古发掘中心、遗址保护示范中心、研究中心、展示中心、旅游中心”。围绕巴文化科普教育、社会实践,以罗家坝遗址、城坝遗址、莲湖里巴文化创意交流中心、三里坪巴文化主题街区为核心支撑空间,构建以学生群体为主、并针对全社会各群体的巴文化研学体系。结合我市多样化的文旅资源,通过红色文化、乡村旅游、体育康养、自然教育等不同主题的联动发展,策划筹建不同主题的多个研学基地,开发不同特色的研学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搭建起以巴文化学习、体验为核心的达州全域研学产业体系,推动我市建设全国巴文化研学旅游目的地。

三里坪全国巴文化综合展示中心。依托真佛山、列宁街、仙女山、九龙湖等核心区,整合散落在各地区的巴文化资源,以“巴之精粹”为文化主题,建设全国巴文化综合展示中心。建成巴人历史文化馆、后照馆。

罗家坝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罗家坝遗址为核心,在250公顷的保护范围,以“巴人、巴国、巴王陵”为主题,打造遗址复原展示、遗址博物馆、非物质文化展示等主景版块。在罗家坝遗址建设控制地带打造川东北传统街区、巴文化生态公园等借景版块,提高旅游产品的体验性和参与性。

城坝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宕渠城和汉阙整合开发,增加文物保护、展示利用、考古研究、文化交流、游憩休闲等多元功能,打造带动城镇公共文化、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发展的考古遗址公园范例和全国賨文化研究、宣传与展示利用中心。规划形成遗址公园“一带双核、两环三区”的空间结构。

第二节  重点发展生态康养旅游

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为抓手,重点推动八台山—龙潭河—巴山大峡谷、黑宝山—五马归槽集聚建设、连片开发,促进峨城山、海明湖五峰山、賨人谷、飞云温泉提档升级,加快东林山、花萼山的开发建设,大力发展大巴山生态康养度假旅游,实现生态旅游+林业、中医药、农业、康养、科普科教、体育休闲等生态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生态康养度假在秦巴山区连片扶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作用。

巴山大峡谷。以巴山大峡谷独特的巴山自然风光和喀斯特V型大峡谷景观为依托,以巴人文化、土家文化为底蕴,建成集山水观光、山地运动、休闲度假、地质科考、生态康养于一体的国际知名峡谷型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建成国家级文旅扶贫示范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规划形成溪口湖生态观光区、巴人谷民俗休闲区、罗盘顶养生养心区、桃溪谷体验度假区四大板块,将巴山云顶(罗盘顶)创建为国家旅游度假区。

八台山。以秦巴山水生态环境为依托,以大巴山国家地质公园为特色,以地方特色文化为融合,以市场为导向,将八台山打造成为集山地观光、生态度假、科普教育、富硒美食、户外探险、低空旅游为一体的大巴山之心地址科考乐园、川东北旅游目的地、川渝陕金三角旅游度假目的地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规划形成一心:游客中心,两线:观光车游线、游步道游线,八景:巴山天池、棋盘妙韵、默音石芽、峰峦叠翠、一峰独秀、壁立千仞、观音圣泉、八台金鼎的空间布局结构。

龙潭河。利用龙潭河周边山地、河谷地带,开发漂流、温泉产业链,打造龙潭河山水生态度假模式。建设融合山水休闲、生态度假、户外运动娱乐等为一体的度假型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重点项目包括大巴山第一漂、大巴山植物园、大巴山民俗农耕活态博物馆、十里画廊河滩湿地乐园、龙潭河温泉疗养国际会议中心、龙潭河河谷度假社区等。

黑宝山。建设国际化森林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近期建成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省级旅游度假区,中远期建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规划形成“一心(黑宝山森林康养度假中心),一带(黑宝山登计疗法带),四组团(黑宝山镇富硒康养组团、天宝寨山地运动组团、黄钟硒温泉康养组团、大地坪中药康养组团)”的空间结构布局。

五马归槽。连同东林山,建设以文旅休闲、森林康养为主的生态康养休闲度假旅游地。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重点项目包括荔枝古道、宗祠文化园、森林酒店、森林康养基地、汽车营地、空中木屋、儿童森林公园、森林博物馆、林海观景台、森林步道等。

花萼山。利用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打造花萼山生态科普观光建设项目。规划建设科普观光中心、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生态环保厕所、游步道、低空旅游娱乐项目、住宿、餐饮及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同时,在保护花萼山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在周边乡镇发展生态康养旅游。

第三节  传承发展红色旅游

配合国家实施川陕苏区振兴计划,建设川陕片区红军文化公园,紧扣“川陕苏区红色达州”主题,突出“达州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主战场”的红色旅游发展定位,围绕宣达战役、万源保卫战、营渠战役三大战役主线,加快红色旅游重大项目建设,整合打造3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重点提升神剑园、万源红军公园、巴山红军公园、石桥古镇4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深度建设贵福、蒲家、清溪、梓桐4个红色文化旅游示范镇,大力培育10个红色文化村落,打造“3+4+4+10”红色旅游产品体系。

神剑园。恢复张爱萍故居环境,建设红色文化旅游展示和体验区,以缅怀革命历史传承“红军精神”、展示现代科技文化、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面向未来培养和激励青少年的“创造精神”为基点,充分融入区域大环线,全力打造集国防科普和文化教育、民俗体验、休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建成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动静结合的红色研学基地。重点项目包括川陕革命根据地战史馆、神剑馆、宣达战役纪念碑、兵器广场等。

万源红军公园。选址迁建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以“万源保卫战”为主题开展活态红色旅游,做强区域红色旅游大本营,打造中国红色旅游活态景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全国党性教育基地。重点项目包括建设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纪念广场、红军雕塑、游客中心、战事遗址等。

巴山红军公园。以原生态绿色植被为背景、以革命历史为线索、以将帅英烈为载体,突出巴山红军公园主题,着力将巴山红军公园打造成为集革命传统教育、传播红军精神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开放性的党员党性教育基地和文化休闲公园、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点项目包括改扩建红三十三军纪念馆、打造红色文创街、红色文化景观墙、新建游客中心、停车场、指挥旅游系统等配套设施,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石桥古镇。融合古镇风貌、红色文化、地方民俗资源,恢复打造石桥老街,将石桥古镇建设成为川陕苏区红色文化、移民文化、古镇民俗的缩影和展示窗口,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点项目包括古街老院、石桥水乡湿地、石桥文化博览园、牌坊文化博览园、火龙广场、非遗陈列馆、停车场、主题民宿等。

红色渠县纪念园。以营渠战役为主题,进行故事分区包括排兵布阵区、集结区、重型武器区、军需供给区,打造营渠大战遗址公园。建设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重点项目包括文昌宫、标语景墙、粮草仓、炮台、野地战壕、烽火台、指挥部、碉堡、水榭群等。

“红色记忆”文旅产品。充分利用达州红色文化基因、元素和形态,用足史料挖掘红色故事,并通过创新文化展览形式,利用影视、实景演出以及角色扮演、互动游戏、文创体验、文化活动等形态,推出一批红色旅游文创产品。生产、优化具有景区特色的纪念品,延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成为扩大景区知名度的助推器,让游客带走“达州红色记忆”。通过活化红色文化的方式,与现代旅游类型相结合,推出红色美食、红色主题餐厅、红色研学等体验式红色旅游产品,构建完整的红色旅游文化体系,打造红色旅游文化目的地。

第四节  创新发展城市旅游

以建设川陕渝结合部区域文化旅游中心城市为目标,通过对区域内的城市定等级定职能,确立城市的功能定位,完善城市发展内容,构建“1+5”多点多极支撑的旅游城市体系。我市主城区作为达州旅游整体形象展示窗口,重点发展都市文化体验、商务会议、休闲娱乐等旅游产品,完善城市旅游功能,重点实现“四心”,即交通中心、信息中心、集散中心、营销中心的服务体系构建,将主城区建设成为川东北的旅游集散中心,构建达州中心城市文旅经济发展核心区。重点打造“两山两湖两岸”(铁山—凤凰山—莲花湖—双鱼湖—州河两岸),提升建设真佛山、神剑园、三里坪巴人文化旅游产业园、达州钢琴博物馆、“515”艺术创窟、仙女山和磐石月湖旅游区等,依托自然山水格局和历史文化脉络,加强城市风貌、文化微景观和特色街区塑造,突出森林休憩、健身绿道、湿地景观、河岸美化、业态植入,打造河岸亲水风情旅游带。

提升宣汉、万源、大竹、渠县、开江五个县城旅游整体形象,结合旧城改造,通过完善县城旅游项目和旅游要素配套,拓展县城休闲旅游空间,因地制宜打造城中景,建设提升一批森林公园、河湖公园、湿地公园等,每个县城打造2—3条文化休闲美食主题街区。

第五节  培育发展文化旅游集镇

以特色文化、革命遗址、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特色建筑、传统古村落等独特资源为依托,打造一批文旅集镇,重点推动宣汉县巴文化特色小镇、万源市大巴山茶文化原乡创建天府旅游名镇,主要完善集镇旅游功能要素建设,为旅游者提供交通、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一系列服务,通过建设旅游集镇引领产业经济发展与公共服务提升,从而带动周边区域共同发展。

宣汉县巴文化特色小镇。依托巴山大峡谷景区和渡口土家族文化,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型旅游集镇,围绕巴文化、山水风光,以发展山水观光、休闲度假为目标,优先抓集镇风貌建设,重点强化旅游集散功能,提升配套旅游住宿、餐饮和娱乐休闲等设施建设。

万源市大巴山茶文化原乡。依托八台山—龙潭河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以“问道八台山隐居天池坝”为主题,以茶为魂、茶旅融合,同时融入富硒茶文化、川东民俗文化、乡村文化、休闲养生元素和概念。与周边景区交通的串联,开发以茶文化为主题乡村旅游产品,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使其成为八台山旅游景区的集散地。

宣汉县马渡关民歌文化集镇。依托马渡关镇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将马渡关镇打造成“川东古道步游之乡、山水康养圣地、民歌传唱天堂”,不断提升集镇环境、改善基础设施,以旅游产业为龙头,加大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完善集镇六大要素,为未来马渡关石林景区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旅游配套服务。

通川区罗江红色绘本创艺集镇。依托两山环抱、绿水穿城的生态资源和区域内张爱萍将军故居和515艺术创窟等文旅资源,打造市井艺术与融合的特色文旅集镇。学习墨西哥壁画艺术集镇和重庆黄桷坪小镇等优秀特色集镇发展模式,增强“绘本”概念,突出写实性、故事性及参与性,打造一张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和旅游特色的城市名片。

渠县中滩国际康旅集镇。依托中滩河叠瀑绿带,以“九水流溪,九雅九境”的总体概念,打造稻田渔歌悦养片区、果香悦养北片区、果香悦养南片区、叠瀑禅养片区。以中滩河水系为核心构筑“渔果三滩、百瀑宕渠”的生活脉络,串联中滩古今文化艺术和生活场景。运用声光电及雾森系统打造中滩夜景,带动乡村消费和就业以及中滩活力,展现乡村振兴的渠县答卷。

开江县莲花集镇。以规模种植的万亩莲花基地为主要依托,配套布局“荷塘月色”“佛韵莲香”“映月湖”三大片区。采用文旅开发公司为主+集体经济公司+家庭农场+农户的运营模式,计划建设商业街、亲子乐园、水上梦幻世界、农禅度假旅游酒店、农旅特色文化区等重点项目,打造成为“万达开川渝统筹示范区”的靓丽名片。

第六节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集中连片连带发展。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重点推动“一心两组团”乡村旅游集中连片连带发展。一心:达州主城区乡村旅游发展中心,定位为乡村旅游精品旅游目的地和乡村旅游示范基地,重点建设高速公路乡村旅游经济带、巴河乡村旅游带。重点项目包括磐石月湖旅游区、青宁云门天寨、金石云顶野生动物园、成都山玫瑰谷、中华银杏谷、乌梅山、帝源生态农场、瑞福蚕桑乐园等。北部度夏康养型乡村旅游组团:包括富硒茶走廊、万花源、洋烈水乡、花仙谷、蓝莓谷、高峰岩生态颐养园等。东南部城郊休闲型乡村旅游组团:包括欢喜坪、玉带河太极岛、渔人部落、碧瑶湾、秀岭春天、賨花寨、龙嬉谷欢乐水世界、莲花世界、“稻田+”乡村嘉年华等。

创新乡村文旅业态。不断创新乡村旅游产品和业态,打造高质量乡村旅游的供给,着力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拓展乡村文旅游融合发展空间。实施乡村“文旅+”“+文旅”战略,打造一批既有乡土味又有文化味、休闲味的乡村旅游文化产品,丰富乡村文旅业态。提升创意策划水平,开发乡村农事体验、乡村体育、自驾露营、乡村遗产遗址、乡村美食、乡村健康养生等乡村文旅特色业态。鼓励乡村文创设计,扶持培育一批乡村旅游特色商品研发、生产、销售的企业,建成一批有影响、有实力的乡村创客基地和文创基地。

大力发展乡村民宿。加强乡村民宿标准引领、融入乡土文化、结合本地的特色,把民宿文化作为核心竞争力,提升服务品质。依托现有交通区位、发展基础和资源环境,遴选一批优质民宿重点发展区县和项目,在“一心两组团”分别打造1—3个集中连线连片民宿聚集村落,进行整体包装策划。重点推动巴山大峡谷、八台山、龙潭河、中华银杏谷等景区发展民宿度假经济。优化乡村场景,培育乡村民俗,传承乡村氛围。探索发展模式,强化政策配套,强化基础建设,形成示范经验,推动通川区磐石镇王家桥社区、万源市石塘镇瓦子坪村、宣汉县渡口土家族乡桃溪村、渠县渠南街道大山社区创建天府旅游名村,创建美丽休闲乡村、天府旅游名宿,带动我市全域旅游民宿发展。

专栏9 构建文化旅游产品体系重点项目

巴文化旅游:实施巴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强力推进巴文化“一轴两翼”示范项目,重点推进主城区文化景观提升工程,完成莲湖里巴文化创意交流中心建设和三里坪巴文化主题街区建设,加快推进罗家坝和城坝两地遗址公园及博物馆建设;实施宕渠城和汉阙联合开发,建设考古遗址公园范例和全国賨文化研究、宣传与展示利用中心。打造巴文化旅游中心。

生态康养旅游:推动八台山—龙潭河—巴山大峡谷、黑宝山—五马归槽集聚建设、连片开发;推进巴山大峡谷、八台山景区质量与等级提升,加快龙潭河、黑宝山、东林山、五马归槽、花萼山的旅游开发建设和景区等级提升。

红色旅游:重点提升川陕革命根据地战史馆、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巴山红军公园、石桥古镇4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业态,完善红色研学体系建设,打造“3+4+4+10”红色旅游产品体系。

城市旅游:建设川陕渝结合部区域文化旅游中心城市,构建“1+5”多点多极支撑的旅游城市体系。主城区建设成为川东北的旅游集散中心,重点打造“两山两湖两岸”(铁山—凤凰山—莲花湖—双鱼湖—州河两岸),加强城市风貌、文化微景观和特色街区塑造,突出森林休憩、健身绿道、湿地景观、河岸美化、业态植入,打造河岸亲水风情旅游带。提升宣汉、万源、大竹、渠县、开江五个县城旅游整体形象,结合旧城改造,每个县城打造2—3条特色文化休闲美食主题街区。

文化旅游集镇:以特色文化、革命遗址、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特色建筑、传统古村落等独特资源为依托,打造宣汉县巴文化特色小镇、万源市大巴山茶文化原乡、宣汉县马渡关民歌文化集镇、通川区罗江红色绘本创艺集镇、渠县中滩国际康旅集镇、开江县莲花集镇等一批文旅集镇,重点推动宣汉县巴文化特色小镇、万源市大巴山茶文化原乡创建天府旅游名镇。

乡村旅游:推动“一心两组团”乡村旅游集中连片连带发展。一心:达州主城区乡村旅游发展中心,重点项目包括磐石月湖旅游区、青宁云门天寨、金石云顶野生动物园、成都山玫瑰谷、中华银杏谷、乌梅山、帝源生态农场、瑞福蚕桑乐园等。北部度夏康养型乡村旅游组团:包括富硒茶走廊、万花源、洋烈水乡、花仙谷、蓝莓谷、高峰岩生态颐养园等。东南部城郊休闲型乡村旅游组团:包括欢喜坪、玉带河太极岛、渔人部落、碧瑶湾、秀岭春天、賨花寨、龙嬉谷欢乐水世界、莲花世界、“稻田+”乡村嘉年华等。重点推动巴山大峡谷、八台山、龙潭河等景区发展民宿度假经济。推动通川区磐石镇王家桥社区、万源市石塘镇瓦子坪村、宣汉县渡口土家族乡桃溪村、渠县渠南街道大山社区创建天府旅游名村。创建美丽休闲乡村、天府旅游名宿。

第六章  完善文化旅游产业链条

第一节  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文旅+农业、林业、水利、气象”融合发展。依托自然生态资源、特色农业资源、乡村文化资源,发展具备旅游功能的定制农业、会展农业、家庭农场,支持发展山地度假、森林观光、水利旅游,建设美丽休闲乡村、湿地公园、河湖公园、森林公园、森林人家、水利风景区、水美新村、专题博物馆、艺术村,试点建设一批中国天然氧吧、省级气象公园。

“文旅+科技、教育、卫生、体育”融合发展。利用达州文化创意产品孵化园,大力发展数字创意、动漫游戏、电子竞技、科幻文化等业态。开发神剑园、达州博物馆、天誉海底世界等研学旅游产品。发展医疗旅游,建设巴山大峡谷、乌梅山、青宁云门天寨等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城市运动公园,培育体育旅游精品赛事,打造渔人部落、洋烈水乡、欢喜坪等一批体育旅游综合体、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体育旅游线路,形成独具我市本地特色的产业链。

“文旅+工业、商贸”融合发展。依托达钢、普光气田、魏蒲新城、东汉醪糟、开江油橄榄等开展工业旅游。积极发展秦巴地区商品交易会展旅游,提升大北街、州河两岸等特色商业步行街区旅游服务功能。提升“巴山食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文化附加值,开发特色工艺品、老字号产品、文旅纪念品等创意商品,推动文旅消费升级。

专栏10 推进“文旅+”融合发展重点项目

工业+旅游:普光气田、达钢集团、东汉醪糟基地、魏蒲新城等。

体育+旅游:冰雪运动(巴山大峡谷、八台山)、达州城市运动公园、漂流运动(龙潭河、龙嬉谷水世界、巴山大峡谷)、垂钓运动(渔人部落)、山地运动(欢喜坪)等。

研学+旅游:红军文化研学旅游(神剑园、万源红军公园、巴山红军公园、红色渠县纪念园)、巴人文化研学旅游(罗家坝遗址、城坝遗址、賨人谷、汉阙文化聚集区、《梦回巴国》剧目)、民俗文化研学旅游(真佛山孝善文化、文峰山、达州博物馆)、海洋文化研学旅游(天誉海底世界)等。

农业+旅游:磐石月湖旅游区、罗江镇金凤村、瑞福蚕桑乐园、帝源生态农场、稻田嘉年华和普安莲花世界旅游区、宣汉白马花田间、万源市白羊乡三清庙村、开江县普安镇黄金花海等。

中医药+旅游:巴山大峡谷、乌梅山、青宁云门天寨等。

第二节  大力发展夜间文旅经济

大力发展夜间休闲经济,打造不夜达州新场景。重点打造州河夜游巴士、水上航线等项目,改善沿河夜休闲环境,丰富沿河夜休闲业态,推出“达州夜游、风光无限”系列活动。推动莲花湖、渠县渠江两岸发展夜间休闲经济,完善巴山大峡谷“水舞秀”“夜游巴山”和渠县两江四岸生态滨江走廊等夜游项目。打造光影秀、文化演艺等活动,以“实景演艺、智慧亮化”点亮“夜演”;打造特色美食街,以“本土风味、舌尖体验”点亮“夜宴”;打造休闲商业街,以“特色商品、欢购商街”点亮“夜购”;打造主题酒吧街,以“越夜越嗨、别样体验”点亮“夜娱”;打造州河夜游巴士、水上航线,以“夜游航线、风光无限”点亮“夜游”;打造度假酒店、精品民宿,以“民宿营地、特色风情”点亮“夜宿”。

第三节  做大做强文旅市场主体

市场主体作为文旅融合的载体和推进者,是文旅产业供给的基础支撑。创新驱动文旅市场主体,做强骨干文旅企业,推进文旅市场主体新发展。

建设“天府旅游名牌”。加快推进天府旅游名县创建工作,到“十四五”中期(2023年)推动至少2个县(市、区)入选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加强宣汉县天府旅游名县宣传,支持万源市、渠县争创天府旅游名县命名县。实施“天府旅游名镇、名村、名宿(旅游民宿)、名导(导游、讲解员)、名品(文创产品、旅游商品)和美食”系列工程。优先选择符合条件的村镇、民宿、导游、文创产品、特色美食等参加创建,以高效创建促高质量发展,引领全市文旅转型与升级。

做强全域旅游示范区。促进全域旅游发展,支持宣汉县、万源市、渠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支持通川区、达川区、大竹县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

做强骨干文旅企业。大力实施优秀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支持通过资源整合、技术创新、品牌输出、跨界经营、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文旅产业链各环节骨干企业。重点培育达州市文化旅游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巴山大峡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大巴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打造现代文旅集团。引进一批省内外文旅集团投资落户达州,支持文旅骨干企业挂牌上市,加大对民营文旅企业的支持力度。

做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园区。推动传统技艺、传统美食、表演艺术等项目在园区聚集转化,支持开发集文化创意、度假休闲、康体养生等主题为一体的文旅综合体,培育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等文旅消费新热点,重点推动巴山大峡谷、磐石月湖旅游区、巴人文化旅游产业园、神剑园、青宁云门天寨等创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园区。

做强文旅精品景区。推动现有A级景区和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提升品质。重点推动巴山大峡谷、八台山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巴山云顶、黑宝山、龙潭河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賨人谷、峨城山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神剑园、金石云顶野生动物园、青宁云门天寨、中华银杏谷、万花源、马渡关石林、渔人部落、金山景区、云峰茶谷等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青宁云门天寨、五马归槽、欢喜坪等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黑宝山、龙潭河等创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整合小微经营企业。按照“1+N”的发展结构整合市域小微文化旅游企业,分类成立达州文旅经营发展联盟;基于资源共享、联盟合作的理念,合理配置文旅行业资源,进行专业化、差异化发展,打破小弱散的格局,避免小经营体间的恶性竞争,全力打造一批“小而特、小而精、小而优”的特色文旅企业。

加快文旅企业改革创新。发挥政府部门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加快推进文旅企业的改革创新。鼓励各类市场主体通过资源整合、改革重组、收购兼并、线上线下融合等投资文化旅游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龙头企业进行引进社会资本参股新设立公司、合作开发新项目等所有制改革试点和中长期激励机制改革试点,实现企业新增效益与管理团队和员工队伍收益挂钩,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鼓励文旅企业积极参与市场化发展,主动对接文旅行业领先企业、优势企业,采取战略合作、项目投资、产业融合等多种方式,跨地域界限、跨行政区划,发挥全产业链要素优势,协同区域力量形成强大合力,构建我市文旅企业发展新格局。

专栏11 做大做强文旅市场主体重点项目

天府旅游名牌:支持万源市、渠县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对照评定细则,在品牌塑造、公共服务、完善产业体系等方面对标补短,力争创建成功。实施“天府旅游名镇、名村、名宿(旅游民宿)、名导(导游、讲解员)、名品(文创产品、旅游商品)和美食”系列工程。

全域旅游示范区:支持宣汉县、万源市、渠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支持通川区、达川区、大竹县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

骨干文旅企业:重点培育达州市文化旅游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巴山大峡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大巴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

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园区:重点推动巴山大峡谷、磐石月湖旅游区、神剑园、青宁云门天寨等创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园区。

重点建设景区:巴山大峡谷、八台山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巴山云顶、黑宝山、龙潭河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賨人谷、峨城山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神剑园、金石云顶野生动物园、青宁云门天寨、中华银杏谷、万花源、马渡关石林、渔人部落、金山景区、云峰茶谷等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青宁云门天寨、五马归槽、欢喜坪等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黑宝山、龙潭河等创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文旅经营型企业:万源市城区高等级酒店建设项目。

第四节  完善文化旅游要素配套

着力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文旅要素配套,强化文旅要素配套体系建设,优化文化旅游整体品质,构建“主客共享”新空间,不断提升我市知名度、美誉度。

一、完善提升旅游交通基础设施

依托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网形成一批精品旅游交通线路,进一步完善旅游交通服务设施,加快建设“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无缝对接、安全高效”的旅游交通运输体系,改善旅游交通服务功能,全面实现交通与旅游的规划融合、标准融合、信息融合、产业融合、管理融合。重点推动达陕高速、达渝高速、南大梁高速、达巴高速、达万高速、营达高速、巴万高速等一批路景相融的示范试点工程建设。支持达州新机场按照国家开放口岸标准进行改(扩)建,加快推进成南达万和西渝高铁建设。完善新机场、高铁站至邻近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的旅游快速通道。具备条件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实现一级公路全覆盖,具备条件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实现二级公路全覆盖,重点建设八台山—龙潭河—巴山大峡谷“大巴山风景道”旅游快速通道。国省干线公路和通景区公路增设一批观景台、自驾车房车营地等设施,构建“快进慢游”旅游交通服务网络。

二、不断完善文旅产业要素圈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合理布局“食、住、行、游、购、娱、养、学”等产业要素,建设全要素产业生态圈,推动旅游产业强链补链,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食:积极推进特色美食街区建设,加强餐饮规范管理,大力发展特色餐饮,培育本土餐饮品牌。重点打造“旧院黑鸡”“五峰竹特色餐饮”“灯影牛肉”“东柳醪糟”“开江豆笋”“宣汉徐鸭子”等特色餐饮品牌。

住:积极引进高端酒店品牌,加快推进度假饭店和民宿集群建设,大力提升现有农家乐,培育新型住宿业态,构建层次分明的多元化住宿体系。城区重点发展星级酒店、主题酒店,山地景区重点发展度假饭店,乡村重点发展民宿、家庭旅馆和星空房、泡泡房、自驾微营地等新业态。

行:加快布局旅游新基建,深度推动以八台山—龙潭河—巴山大峡谷为主的“大巴山风景道”生态旅游环线建设项目,持续推进自行车高速、绿道建设,积极培育水上交通、低空飞行等旅游交通形式,形成立体化、多元化旅游交通格局。大巴山区域重点发展低空飞行、旅游轨道交通,渠江区域重点发展水上交通,全域推动自驾游。

游:积极推动景点建设,创新游览方式、培育主题游览线路,打造四季可游的游览体系。重点发展景区、度假区、旅游名镇、乡村旅游重点村、生态旅游示范区、精品农庄等。

购:积极引进文创企业,加快特色旅游商品和非遗文创产品开发;积极营造购物新场景,创新购物形式,提高旅游商品流动效率,不断提升达州文旅产品展销中心服务功能和水平。重点发展特色文创街区、文创小店等购物场所,重点建设网络电商平台。

娱:加快推进文化娱乐场所完善,加快夜游项目建设,加快主题节庆活动策划。重点发展酒吧街、民俗演艺中心、小型主题秀场、州河和渠江夜游等项目。推广“景区+演艺”模式,持续推动《梦回巴国》《秘境龙潭》等演艺精品消费。

专栏12 提档文旅要素配套重点项目

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达陕高速、达渝高速、南大梁高速、达巴高速、达万高速、营达高速、巴万高速等路景相融示范试点工程建设。八台山—龙潭河—巴山大峡谷旅游快速通道,国省干线公路和通景区公路观景台、自驾车房车营地等设施建设,发展轨道交通、生态绿道、水上交通、低空飞行等环保型和特色化交通。

发展要素创新工程:打造“旧院黑鸡”“五峰竹特色餐饮”“灯影牛肉”“东柳醪糟”“开江豆笋”“宣汉徐鸭子”等特色品牌餐饮;推进度假饭店和民宿集群建设,重点发展星级酒店、主题酒店、度假饭店、民宿村落、家庭旅馆和星空房、泡泡房、自驾微营地等新业态。发展特色文创街区、文创小店,建设网络电商平台。发展酒吧街、民俗演艺中心、小型主题秀场、州河和渠江夜游等。持续上演《梦回巴国》《秘境龙潭》等精品剧目。

第五节  推进智慧文化旅游建设

推进文旅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推进文旅公共服务管理智慧化,推进文旅企业服务智慧化,推动文旅宣传营销智慧化,大力发展数字文旅产业。

一、建设全域文旅大数据

充分运用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GIS和北斗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资源整合和模式创新,加快达州旅游大数据中心建设,推进旅游信息的自动采集和智慧化管理,建立统一的智慧文化旅游服务平台。充分整合公安、国土、交通、气象、工商等相关部门数据信息,建设和完善旅游气象观测网与旅游气象预报服务系统、网络数据监测分析系统、旅游车辆统计分析系统、旅游投诉、旅游救援和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等;并通过旅游门户网站、智能移动终端、官方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时发布旅游集成资讯,推动达州旅游业向“智慧增长”阶段迈进。

二、加快智慧文旅产品开发应用

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建设智慧旅游景区,推动数字文旅产业发展。充分发挥5G、大数据、VR/AR、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对旅游产品的赋能作用,加快推进智慧出行、智慧导览、智慧购物、智慧管理等智慧旅游产品的开发及应用。在景区中推广无人驾驶、智能成像、服务机器人等浸入式体验文旅项目,丰富游客互动体验。推进预约、错峰、限量常态化,推进在线预约预订、分时段预约游览、智能导游导览等服务举措,不断提升景区旅游品质。

专栏13 智慧文旅建设重点项目

达州智慧文旅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施达州旅游云数据中心工程,建设达州文化旅游大数据中心和综合管理、宣传推广、公众服务三个平台,覆盖全市文化旅游资源。

旅游公共服务智慧提升项目:智能停车、安防传感、票务系统、wifi优化等景区智慧化建设。设立一站式游客服务中心和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建设文化旅游综合信息管理服务平台。

第七章  强化文化旅游营销推广

第一节  塑造“巴风賨韵水墨达州”文旅品牌

深入挖掘我市地域文化和旅游资源,深度提炼形象符号,精心设计辨识度高、特色鲜明、易于传播的达州文旅品牌IP形象,塑造“巴风賨韵水墨达州”文化旅游形象品牌。加大品牌阐释力度,开发制作一批宣传品、纪念品、伴手礼、包装品等,大力开展达州文旅展销展示、公益营销以及网络推广等品牌营销活动。重点开展“巴风賨韵水墨达州—我的家乡好安逸”线上主题活动及文旅品牌IP形象发布活动、达州文化旅游形象推广大使评选等活动,做好四季主题旅游推介。强化在成都、重庆、西安及万达开周边客源地区域营销推广。创新文旅营销手段,讲好文旅品牌故事,不断提升我市文旅知名度、辨识度和美誉度。

第二节  打造精品文化旅游线路

一、培育特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以交通为依托,统筹区域文旅特色,重点打造北环线、东环线、南环线3大文旅环线和生态康养度假之旅、巴賨文化探秘之旅、红色文化初心之旅、宗教文化感悟之旅、城市观光休闲之旅、乡村田园体验之旅等6大精品主题游线。

专栏14 特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3大文旅环线。北环线:达州市—神剑园—洋烈水乡—巴山红军公园—峨城山—罗家坝遗址—巴山大峡谷—龙潭河—八台山—富硒茶走廊—万源保卫战陈列馆—万花源—黑宝山—五马归槽—达州市;东环线:达州市—磐石月湖旅游区—真佛山—中华银杏谷—金山寺—莲花世界—飞云温泉——稻田+乡村嘉年华—达州市;南环线:达州市—铁山—石桥镇列宁主义街—红色渠县纪念园—城坝遗址—渠县汉阙—碧瑶湾—渠县賨人谷—云峰茶谷—五峰山—欢喜坪—渔人部落—玉带河太极岛—帝源生态农场—乌梅山—达州市。文化旅游数字化、智慧化建设,建设文化旅游大数据中心和综合管理、宣传推广、公众服务三个平台,覆盖全市文化旅游资源,加强保护、利用。

6大精品主题游线。生态康养度假之旅:峨城山—五马归槽—渡口巴文化小镇—巴山大峡谷—黑宝山—大巴山茶文化原乡—八台山—龙潭河—五峰山;巴賨文化探秘之旅:賨人谷—渠县文庙—渠县城坝遗址—渠县汉阙—达州博物馆—宣汉罗家坝遗址;红色文化初心之旅:红色渠县纪念园—石桥列宁街—神剑园—巴山红军公园—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宗教文化感悟之旅:真佛山—玉佛寺—金山寺—莲花世界—飞云温泉;城市观光休闲之旅:铁山森林公园—城市运动公园—515艺术创窟—四川弦乐博物馆—达州钢琴博物馆—巴人文化旅游产业园—凤凰山公园—莲花湖湿地公园—塔沱湿地公园—大寨子公园—达州博物馆;乡村田园体验之旅:碧瑶湾—秀岭春天—渔人部落—欢喜坪—帝源生态农场—成都山玫瑰谷—磐石旅游区—花仙谷—洋烈水乡—万花源—富硒茶走廊。

二、构建跨区域产品线路

加强与重庆、成都和西安等城市的合作,推进跨区域文旅大线路的协作与联动。重点打造巴蜀古遗址文化探秘旅游线路、川东北生态康养旅游精品线路、川陕苏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成渝双城经济圈旅游精品线路、万达开区域整合精品线路、“大三峡大巴山”发展联盟主题线路等6大跨区域产品线路。

专栏15 跨区域文旅产品线路

巴蜀古遗址文化探秘旅游线路:成都(金沙遗址)—德阳(三星堆遗址)—达州(罗家坝遗址、城坝遗址)。

川东北生态康养旅游精品线路:成都—广元(剑门蜀道、七里峡)—南充(嘉陵江、阆中古城)—巴中(光雾山、诺水河)—达州(八台山—龙潭河、巴山大峡谷、飞云温泉)—广安(华蓥山)—成都。

川陕苏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成都—南充—达州—通川—宣汉—万源—通江—巴中—广元—绵阳—成都;2.成都—达州—通川—渠县—石桥—平昌—通江—南江—广元—旺苍—苍溪—阆中—南充—成都;3.成都—绵阳—广元—南江—达州—万源—重庆城口—陕西汉中。

成渝双城经济圈旅游精品线路:重点打造重庆—长寿—垫江—梁平—万州—开州—达州开江—宣汉—万源—通川—达川—渠县—大竹—广安—重庆的大环线。

万达开区域整合精品线路:联动打造天生城遗址—达州罗家坝遗址—城坝遗址—开州博物馆等组成的巴文化旅游线,以万州革命烈士陵园—万州三峡移民纪念馆—开州刘伯承同志纪念馆(故居)—达州神剑园景区—达州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巴山红军公园等组成的红色文化旅游线,以万州弥陀禅院—万州慈云寺—达州真佛山—达州金山寺—开州大觉寺—开州南雅大佛寺等组成的宗教民俗文化旅游线,以万州大瀑布—万州三峡平湖—开州汉丰湖—开州雪宝山—达州巴山大峡谷—达州八台山—开江飞云温泉等组成的高峡平湖旅游线,以万州同鑫蔬菜大观园—开州盛山植物园—达州洋烈水乡—达州碧瑶湾等组成的乡村旅游线。

“大三峡大巴山”发展联盟主题线路:高峡平湖旅游线(达州巴山大峡谷、达州八台山、垫江迎风湖、丰都雪玉洞、忠县三峡橘海、万州三峡平湖旅游区、万州大瀑布、开州汉丰湖、云阳龙缸景区、巫山神女峰、巫山小三峡、奉节瞿塘峡、巫溪庙峡、安康灜湖)、生态康养旅游线(达州罗盘云顶、万州三峡恒合、城口亢谷、巫山三峡云端、开州雪宝山、梁平明月山、汉中龙头山、安康悠然山、忠县花田溪谷、巫溪红池坝、垫江恺之峰、垫江牡丹樱花世界、丰都南天湖、奉节天坑地缝龙桥河)、巴文化旅游线(达州罗家坝遗址、达州城坝遗址、梁平博物馆、巫山博物馆、奉节夔州博物馆、万州三峡博物馆、开州故城、巫溪宁厂古镇、城口土城老街)、三国两汉文化旅游线(汉中古汉台、石门栈道、武侯墓、武侯祠、奉节白帝城、云阳张飞庙、忠县石宝寨、达州汉阙及汉阙博物馆)、红色文化旅游线(开州刘伯承同志纪念馆、云阳彭咏梧纪念馆、达州红军文化陈列馆、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汉中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城口苏维埃政权纪念公园、安康红军纪念馆、万州革命烈士陵园)、宗教文化旅游线(达州真佛山、梁平双桂堂、安康南宫山、丰都鬼城、丰都文峰景区)。

第三节  加强文旅营销推广

一、强化节会赛事活动营销

叫响做亮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旅游节庆,优化一批在全省具有带动示范作用的文化旅游节庆品牌,创新策划一批具有文化内涵的特色文旅节事活动。鼓励各旅游村镇、景区、度假区结合自身优势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节庆活动,提高达州文旅魅力和市场吸引力。重点打造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巴山论道全国巴文化高地建设峰会、“大三峡大巴山”国际文化旅游节、达州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让世界看见巴文化”系列主题活动、宣汉县巴山大峡谷冰雪旅游节、开江荷花文化节暨小龙虾美食节等文旅节会,重点推广钓鱼大赛、龙舟大赛(洋烈水乡)、山地自行车挑战赛(万源、渠县、达川、开江)、达州巴人故里国际半程马拉松赛(达川、通川、达州高新区)等体验赛事活动。结合达州主要特色资源和文化,策划全年精彩节会活动,实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精彩”。

二、强化线上线下整合营销

打造达州文旅数字营销平台,构建新媒体传播矩阵。以达州特色文化为内核,以故事和体验为载体、以VR、增强现实(AR)、短视频等新媒体内容为重点,线上线下协同推进,传播达州优秀传统文化,强化文旅精准营销。借助5G、大数据、基于位置的服务(LBS)、智能化等高科技手段,推动文旅企业营销数字化变革。

(一)线上平台打造。

区域营销平台。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万达开一体化发展,构建万达开旅游营销平台、川渝陕旅游营销平台和国内其他地区远程营销平台,实现资源互利共享,提升巴蜀文旅的市场影响。

分众营销平台。根据不同目标市场人群细分及文旅产品细分,构建达州文旅分众营销平台,选择分众媒介,进行分众传播,最终实现达州文旅细分市场的有效营销。

智慧营销平台。加大“文旅达州”全媒体矩阵建设以及我市各县(市、区)、景区(点)、文体场馆的自媒体体系建设,创建覆盖国内客源市场的智慧营销平台。

(二)线下联盟组建。

成立“1+N”营销联盟。由1个营销推广中心引领,N个营销推进团队相联合,推进我市全域文旅产品供给侧改革,促进我市文旅品牌的建设。

成立区域及专项旅游联盟。依据地缘的相近性、资源及出游方式的相似性,成立区域及专项文旅联盟,实现区域化联合营销。

(三)创新营销方式。

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微信、微博、抖音、头条号等),完善文旅推广及服务功能,深化合作文旅网站联合推广,联合各大社交网站合作推广,强化新媒体营销。借助5G、VR、AR等技术创新文旅营销内容形态,打造我市文旅微电影、短视频、3D动漫等“爆款”内容。打造达州文旅直播秀,通过“大引爆—网红直播”和“夜景引爆—网红伴游夜达州”等特色直播活动,打造一批达州文旅“网红打卡地”,不断提升我市文旅市场吸引力。

第8章​   开创体育事业产业新局面

贯彻实施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努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大力提升竞技体育,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深化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积极促进体育消费,推动产业融合,加快我市体育强市建设。

第一节  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推动“体医融合”,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市本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达州市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达州市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达州市体育中心地下公共停车场、达州市足球训练基地、达州市城市运动公园、达州市体育中心体育馆维修改造、达州市体育中心室外健身场地维修改造等建设项目。按照县(市、区)“一场一池一馆三中心”标准,推动达川区翠屏山全民健身中心、宣汉县西区体育中心、万源市体育公园、开江县体育公园、开江县全民健身中心、大竹县全民健身中心、万源市红军公园健身步道等项目建设,完善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提高现有体育设施利用率,进一步做好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鼓励学校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到“十四五”末,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基本建立结构合理、发展平衡、运行有效、惠及全民、达到全省前列的体育设施服务体系。

第二节  全面发展全民体育

坚持倾心倾情办人民满意的体育事业,出新出彩全民健身的地方品牌,以创建省级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为抓手,营造全民健身氛围,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促进群众性体育活动普遍化、经常化、生活化、科学化,构建完善特色鲜明、覆盖城乡、功能齐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坚持办好国际国内体育品牌赛事,继续举办国际男子篮球挑战赛、巴人故里国际半程马拉松、全国少儿足球邀请赛等达州特色体育赛事。大力发展特色体育项目,试点推广冰雪运动,举办达州市冰雪季体育赛事活动。以“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日”等主题活动,组织开展好各级群众体育赛事活动1000场以上。推动全市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服务8个以上。加强全民体质监测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辖区内全民体质监测体系。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监测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超过90%。积极发展体育社团,完善各级各类体育协会、单项协会,发展各类体育活动站点,为群众科学健身提供保障。拓宽全民健身资金来源渠道,逐步增加对全民健身的财政投入,加大体彩公益金的投入比重,扩大体育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逐步实现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三节  重点提升竞技项目

创新机制体制建设,以备战省运会为核心,以培育人才为重点,不断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推进竞技体育培优工程,大力实施“金牌战略”,重点发展田径、游泳2个金牌大项;优先发展足球、篮球、排球3大重点项目;着力发展曲棍球、艺术体操、体操、柔道、网球、举重6个特色项目,力争实现奥运夺牌历史性突破。健全完善优秀运动员、教练员激励保障政策,充分调动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积极性。推进体教融合发展工程,推动体教融合深度发展,出台《达州市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配合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评定,整合、优化青少年(学生)体育赛事活动,大力发展校园足球,打造体教融合品牌赛事。推进青少年训练阵地建设工程,积极创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共建省高水平运动队伍,完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梯队建设,培养输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

第四节  大力繁荣体育产业

以扩大体育产品服务供给、拓展体育需求、促进体育消费为导向,深化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推动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联通发展、互惠发展、融合发展。聚焦重点领域,加快构建以体育竞赛、大众健身、体育装备制造、体育用品销售、体育彩票、体育培训交流等为主要支柱,具有鲜明达州特色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主动融入“川东北体育产业发展区”开发建设,建设达州四川体育产业园、大竹体育制造园区、万源一宣汉户外体育运动产业带。丰富体育产业领域,推动体育产业与文化创意、教育培训、休闲旅游、会展服务、现代商贸、中介服务等产业融合,重点发展体育旅游、体育会展、体育培训等新兴行业。加强与四川省体育产业集团合作,共办省级系列体育品牌赛事。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方面的新技术,推进体育产品和服务线上与线下的融合与创新。

专栏16 体育事业产业重点项目

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达州市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达州市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达州市体育中心地下公共停车场、达州市足球训练基地、达州市城市运动公园、通川区高家坝足球公园、达川区第二工业园区文化体育公园、达川区乌梅山体育公园、万源市体育公园、宣汉县西区体育中心、渠县渠城公共文化体育中心、开江足球培训基地等建设项目。

全民体育发展工程:继续承办全国花样游泳锦标赛、全国曲棍球冠军杯赛等,举办国际男子篮球挑战赛、跑遍四川之达州巴人故里国际半程马拉松比赛、中国达州体育舞蹈国际对抗赛暨川东全民健身舞蹈大赛、全国少儿足球邀请赛、西南地区钓鱼邀请赛、秦巴地区羽毛球混合双打团体邀请赛、川渝武林大会、四川省全民健身乒乓球公开赛(达州站)。制定《达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持续开展元九登高、莲花湖健身等突出基层特色的镇级健身项目,举办宣汉巴山大峡谷、万源八台山冰雪季活动。

竞技体育提升工程:每年参加各级各类赛事不低于30项,参赛人数3000人次以上;举办市级赛事不低于8项次,参赛人数9000人次以上;县级赛事不低于16项次,参赛人数20000人次以上。开展“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学校体育特色项目建设。与市教育局联合举办市级田径、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运动舞蹈等7个项目比赛。幼儿师资培训每年参加省级培训班2次,参训人数不低于20人;举办市级培训班2次,培训人数100人次以上。

体育产业繁荣工程:推进“川东北体育产业发展区”开发建设,建设达州四川体育产业园、大竹体育制造园区、万源一宣汉户外体育运动产业带。

第九章  推进智慧广电建设新发展

坚持广电惠民,巩固农村广播电视全覆盖工程,推动“高清达州智慧广电”建设,积极推进城乡广播电视数字化一体化发展,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广播电视现代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继续实施广播电视品牌化战略,大力提升广播电视舆论引导传播能力,构建现代全媒体传播体系。深化广电系统改革,丰富广电视听产品供给,积极发展广播电视相关产业。

第一节  提升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能力

以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广电5G建设一体化发展为依托,建设智慧广电高清数据平台,运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推进我市智慧广电建设升级。完善县、乡、村三级广电网络体系,提升城镇、乡村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高清化传输覆盖能力,加快实现“户有广播电视”向“户有高清电视”转变。积极推进广电网络“智慧乡镇”“智慧社区”“智慧家庭”建设,提高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智能化、互动化、移动化水平,从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升级实现“人人通、移动通、终端通”。实施应急广播体系提升工程、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提升工程、基于5G的城市应急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等一系列惠民工程,强化广电惠民实效,提高广播电视惠民服务能力。以智慧广电+社会服务+城市管理为重点,创新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内容和业务承载形式,推动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由功能型向智慧型转型升级,为提高新型城镇精细化治理能力提供基础网络和平台支撑。

第二节  提升广播电视舆论传播能力

紧扣导向为魂、移动优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以新技术赋能新媒体,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推进全市各级广播电视台高清化、数字化建设,大力提升我市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能力、数据共享水平以及宣传质量水平。依托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入推动广播电视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形式融合、内容融合、体制机制融合的融媒体中心。以市级融媒体中心为核心、县级融媒体中心为分支,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全面整合,构建资源有效整合、资金集约使用、调度高效便捷、统一指挥发声的全市主流媒体矩阵。推进传播品牌战建设,培育一批导向正确、特色鲜明的品牌节目栏目和新媒体平台。不断提高全媒体监测监管能力,建立健全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安全播出监测监管平台和体系建设。

第三节  提升广播电视产业发展能力

以“新时代精品工程”为抓手,进一步完善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广播电视节目、网络视听节目等重点创作规划,推出一批深刻把握时代主题、时代脉搏的精品佳作。推动新技术在广电领域的应用,推动打造面向5G的更高格式、更新应用场景的视频业务新形态,不断增强产业发展能力。鼓励和探索全媒体时代的广电发展模式,构建新时代广播电视产业体系,积极发展IP电视、手机电视、网络广播电视、公共视听载体等新媒体业务,使具有广播电视特色的旅游、演艺、会展等产业成为广电的延伸产业,形成多种产业经营格局。依托智慧广电体系,培育和发展高新视频等新型消费模式,为城乡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高清电视、移动交互广播电视服务,开拓智慧教育、数字文化、远程医疗等综合信息服务以及智慧政务、智慧城管、智慧社区、应急广播等社会管理服务。

专栏17 推进智慧广电建设重点项目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工程:全市各级广播电视台前后期设备及播出系统改造,虚拟演播室建设,台内数字网络化建设,媒体资源管理系统、新媒体发展和采编播及传输系统高清化、数字化建设。建立市级应急广播平台、升级县(市、区)级平台和建设对非贫困村应急广播体系。实施市县广播电视节目覆盖工程,覆盖率达95%以上。全市广播电视高山台站基础设施和微波传输系统升级改造、达川区高清电视户户通工程、开江县广电网络升级改造及应用项目。推进智慧广电综合试验区建设,到2025年建成不少于5个智慧广电示范区。建设面向5G的广电新一代智能融合网络。

广播电视舆论传播能力提升工程:以分众化、集约化、品牌化为目标,规划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省级技术平台,与全市各县融媒体中心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协同互动。建设集信息存储、分析应用、辅助决策、管理咨询、调度指挥等功能为一体,具有海量业务信息资源的全媒体大数据中心。打造智慧政务集群。

广播电视产业能力提升工程:围绕党和国家重要时间节点、重大活动安排,实施“记录新时代”纪录片创作传播工程。开展基于用户收视行为深度分析的内容生产,探索开发“5G高新视频多场景应用”产品。打造新媒体产品集群,开发移动客户端,打造新媒体城市入口。

第十章  建设文化旅游发展支撑平台

第一节  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平台

立足基层、面向群众,努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整合资源搭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服务平台。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供给,探索财政补助+市场运作、契约有偿服务等区域特色的服务模式。实施市县广电节目覆盖,满足用户大小屏互动、高清化、移动化、社交化、便捷化需求,鼓励有条件的公共文化服务场馆(所)设立文旅融合信息咨询中心,吸引有实力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第二节  精品文艺创作推广平台

着力打造文艺精品创作竞争性平台,充分发挥省内外重大文化评奖、节庆展会、博览会作用,为文艺工作者提供公平、便利、活跃的竞技舞台。从政策扶持、项目支持和荣誉激励等方面入手,积极为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面向群众提供优秀作品展示舞台。搭建网络文艺交流展示窗口,促进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创新性融合,支持网络传播推广优秀作品。鼓励文艺“走出去”和人文交流,向全省、全国和世界推介我市优秀文艺作品。

第三节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平台

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平台,加强研究阐释利用文化遗产,从传统文化中提炼符合当今时代需要的思想理念、道德规范、价值追求,赋予新意、创新形式,彰显我市历史文化底色。推动“文物+旅游”融合发展,鼓励依托文物资源建设旅游景区、规划旅游线路、设计旅游产品,吸引更多游客游览文物古迹、感悟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国民教育、社会传承、礼仪规范、政策引导和舆论宣传,建设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积极策划和实施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活动,扶持中华文化基因校园传承工作。

第四节  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平台

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促进文化产业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以信息整合服务为核心,强化文化产业园区、企业在招商、融资、营销等方面信息供给,构建涵盖资讯传播、政策解读、智库咨询、数据统计、舆情内参、流程导航、项目对接、培训交流等功能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科学规划建设文化产业IP资源库、项目库,为文化企业提供IP孵化提供全链条服务,构建园区与政府,园区与园区,园区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平台。鼓励景区、饭店、博物馆等与互联网公司构建数字化合作平台,实现在线门票预订、旅游信息展示、文旅创意产品销售等功能。

第五节  文旅资源协同开发平台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协调作用,落实“多规合一”,加强多方向、多方式的协调转换,培育文旅资源协调开发的区域平台。科学布局各类站场枢纽,促进各种交通一体化有效衔接,形成机场、汽车站、火车站直达衔接,塑造万达开旅游交通一体化服务平台。支持建设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将达州作为一个景区,打造巴文化精品旅游路线,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把握线上线下互动互补、市场需求转型升级的大势,鼓励文旅企业通过战略合作、交叉持股等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突破,做大增量空间和加快流通创新。扶持旅游经营主体拓展开发文化资源,扶持文化经营主体拓展开发旅游项目,将文旅资源协调开发纳入到文旅工作体系。

第六节  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平台

以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示范区”为目标,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交流融合,推动文创人居优化、文旅商圈覆盖、书香街区阅读、乡风文明振兴,建设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平台体系。推进我市主城区城市文化景观提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消费活动。创建一批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A级景区,促进文旅与相关领域跨界融合,发展文博文创、非遗旅游、体育旅游、音乐旅游、冰雪旅游、交通旅游、演艺旅游、康养旅游、科技旅游、工业旅游、研学旅游等融合新业态。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完善融合发展新机制。

第七节  文旅品牌对外推广平台

统筹设立我市文旅品牌库,多渠道多层次搭建宣传推广平台,构建全市品牌推广传播平台。以服务游客、服务企业为目标,以节会、推介活动为抓手,构建覆盖广播电视、平面纸媒及网络新媒体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媒体推广体系。依托现有文旅营销渠道和新平台,整合线上线下多种营销渠道,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新手段、新途径,精准投放、全方位、多角度精准营销。秉持“以会为媒、以展为窗、以演为桥”理念开展项目推介,筹办引入高水准、宽视野的节展、节会活动,推广文旅产品。

第八节  文旅产权保护服务平台

出台文旅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的相关政策,建设文旅创意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综合服务平台,创新保护新的品牌、设计、创意,推动文旅商标与地理标志保护协调发展。健全文旅知识产权地方绩效评价体系,推动知识产权统计监测关口前移到各园区基地,强化培育以地理标志为特色的文创知识产权示范县。实施文旅商标、地理标志区域品牌培育行动,强化文创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加强文旅地理标志和官方标志保护,推动文旅经济集群创新和区域品牌建设。整合散落在民间的各类文旅资源,引导率先注册集体商标,鼓励传承人及关联企业注册登记,支持对文旅版权的衍生性原创及权属保护,做好试点经验和典型案例宣传推广工作。

第十一章  推进万达开文旅一体化发展

第一节  协同构建“两心五线多点”布局

两心:推动万州、达州分别创建“大三峡”“大巴山”文化旅游集散中心。五线:联动打造天生城遗址—达州罗家坝遗址—城坝遗址—开州博物馆等组成的巴文化旅游线,以万州革命烈士陵园—万州三峡移民纪念馆—开州刘伯承同志纪念馆(故居)—达州川陕革命根据地战史馆—达州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巴山红军公园等组成的红色文化旅游线,以万州弥陀禅院—万州慈云寺—达州真佛山—达州金山寺—开州大觉寺—开州南雅大佛寺等组成的宗教民俗文化旅游线,以万州大瀑布—万州三峡平湖—开州汉丰湖—开州雪宝山—达州巴山大峡谷—达州八台山—开江飞云温泉等组成的高峡平湖旅游线,以万州同鑫蔬菜大观园—开州盛山植物园—开江稻田嘉年华—达州洋烈水乡—达州碧瑶湾等组成的乡村旅游线。多点:提升打造巴国部落、小桔灯、开州故城、开州举子园、磐石月湖等特色文化旅游景区景点。以巴蜀文化、红色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等为重点,共同培育历史文化游、自然风光游、红色研学游、生态康养游等跨区域旅游品牌,协同发展集散融合型文化旅游业。共同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具有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三峡魂的知名旅游目的地。

主动响应、对接川渝两地签署的《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物保护利用战略合作协议》,力争把我市的三处山城遗址—大竹县黄城寨遗址、渠县礼义城遗址、通川区和达川区的铁山关遗址,纳入川渝两地“宋蒙山城防御体系”联合申遗预备名单中,努力实现我市申报世界遗产的历史性突破。

第二节  创新推进“大三峡大巴山”文旅发展联盟

深入推进区域合作,加强川东北文旅联盟、大遗址联盟、大竹海联盟、大蜀道联盟交流。重点依托“大三峡大巴山”文旅发展联盟,共同支持举办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巴山论道全国巴文化高地建设峰会、“大三峡大巴山”国际文化旅游节、汉丰湖水上欢乐季等节会活动,做强世界大河歌会、巴风賨韵水墨达州、三峡水上运动等特色文旅品牌,共同打造高峡平湖、生态康养、巴文化、三国两汉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六大主题旅游线路,共建“大三峡大巴山”生态旅游环线;协同开展文化旅游推介,共同拓展文化旅游客源市场,形成宣传推广合力;加强旅游协会等行业组织合作,促进万达开景区、旅行社、宾馆饭店等涉旅企业建立合作联盟,共享旅游资源,力求实现优势互补,客源互送,市场共享。搭建文旅产业协同发展节会平台,交流举办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和旅游季活动。整合城口、宣汉、万源革命老区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红+绿”精品线路。

第三节  重点建设大巴山国际旅游度假区

加快建设大巴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巴文化旅游艺术走廊、荔枝古道文化旅游长廊、川陕苏区红军文化公园、巴蜀非遗文化产业园、万达开乡村旅游示范带等重大项目。积极整合三地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大三峡、大巴山片区高山、峡谷、瀑布和湖泊等多种自然景观及森林覆盖率高、动植物资源丰富、气候宜人养心的特点,全力推动形成“冬到海南、夏到三峡和巴山”的旅游度假品牌,大力推进三峡平湖旅游区、开州汉丰湖、达州巴山大峡谷和八台山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开州汉丰湖、巴山云顶、三峡恒合、龙潭河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快达州黑宝山和五马归槽、开州雪宝山旅游综合开发,升级完善餐饮、住宿、娱乐等设施,联合建设以生态康养为主题的大巴山国际旅游度假区。

第四节  完善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重大平台

以“绿色发展”为主题,依托明月山绿色生态资源,推动我市达川区、大竹县、开江县与广安市邻水县、重庆市梁平区、垫江县、长寿区等区县进行旅游协同整合开发,建设明月山精品民宿群,打造精品森林康养基地、森林康养人家、森林康养园区,做大做强明月山森林康养产业,共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打造跨省域毗邻地区一体化绿色发展样板。

第五节  完善万达开重大功能载体

举办万达开“大三峡大巴山”国际文化旅游节。依托“大三峡大巴山”文化旅游发展联盟,由万达开三地定期轮流举办万达开“大三峡大巴山”国际文化旅游节,力争打造成为国家级旅游发展重要载体。深化完善合作机制,推动巴文化、三峡文化和红色文化等文旅资源整体策划、包装和开发,共同打造大巴山国际康养旅游度假区、三峡国际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大三峡大巴山”国际旅游环线,培育“大三峡大巴山”文化旅游品牌。整合万州七曜山、万源八台山、宣汉巴山大峡谷、开州汉丰湖、开州雪宝山、城口亢谷等自然旅游资源,举办重大文化旅游推介活动。

建设万达开国际户外运动基地。以开州汉丰湖、长江万州水域等为载体,协同举办国际摩托艇公开赛、国际铁人三项赛、国际环湖(江)马拉松赛、中国西部龙舟大赛、中国江湖冬季畅游赛等国际赛事,共建摩托艇、赛艇、皮划艇、浆板、动力帆船等赛训基地和汉丰湖国际航空飞行营地,合力打造国家级水上运动基地。利用巴山大峡谷等山地资源,开展山地越野、滑雪、滑草、攀岩、漂流、户外探险等运动,协同建设巴山大峡谷滑雪基地等国际山地运动基地。共同成立平台公司,制定发展规划,推动体育人才交流、组建高水平运动队,协同发展体育竞技、赛事策划、市场开发、体育管理等,大力发展以竞技、休闲、娱乐、探险为主要形式的体育经济。

第十二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推进全市文化建设和文旅融合发展的制度建设、发展规划、政策制定、人才引进、项目推进等工作,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导推进、宣传文旅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各地大力实施、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和格局。

完善实施机制。健全落实“十四五”规划保障机制,完善中期评估和监督落实机制,细化规划纲要年度计划,实行项目化清单化管理,加强规划实施效果的评估、督查和考核,确保“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落到实处。

落实主体责任。各县(市、区)和达州高新区是推动文化建设和文旅融合发展的责任主体和工作主体,加强市、县两级联动,综合协调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制定工作措施,加强项目跟踪,对重大文化建设和文旅融合项目推行“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专班制度。

强化考核督查。建立常态化项目督查制度,将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品牌创建、企业培育、营销推广、数据统计等文化建设和文旅融合发展工作纳入市、县、乡级目标考核,建立动态数据库,严格奖惩机制,落实考核要求。

第二节  政策保障

落实现有政策。切实贯彻落实、用足用好中央、省、市出台的文化建设和文旅经济发展扶持与优惠政策,制定出台配套举措,确保最大程度增进经济社会效益。

优化扶持政策。加大对文化旅游、体育广电的投入力度,优先安排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发展项目,根据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原则,规范使用支持我市文旅经济发展、体育广电事业产业发展的各项资金。

出台创新政策。根据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需要,结合我市实际,适时研究修订相关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以政策创新促进文化建设和文旅融合,着力解决发展过程中的融资、人才建设、土地使用、版权保护与开发利用等关键问题,进一步提高政策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三节  要素保障

用地支持。在符合法律法规、具备供地条件的情况下,优先保障文化建设和文旅融合用地需求,对重大项目实行点状供地。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地资源兴办文化建设和文旅融合项目,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其原用途和原土地使用权利人可暂不变更。对项目建设确需占用农用地且符合我市重大产业项目准入条件的,优先纳入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予以重点保障。符合创新型产业用地有关规定办理用地手续,实行弹性出让、灵活供地。

资金支持。出台财政支持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激励政策措施,加大对原创精品、项目建设、品牌创建、企业培育、示范园区、营销推广、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放大财政资金杠杆效应,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旅发展。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加大对中小文旅企业的金融服务,开发符合文旅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拓宽产业投融资渠道。鼓励文旅企业和人才以成果、专利技术、项目等作为无形资产入股。

技术支持。支持使用新技术,着力提高传媒、出版、演艺、网络、影视动漫等领域的技术装备水平。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及园区建立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加快技术共享服务平台、产业技术开发平台建设。支持发展数字版权保护、数字版权利用等关键技术,加速文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人才支持。加强文体旅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及本土优秀人才的培育、引进和激励,做好文化创新团队的后续管理与服务工作。深入实施市校产学对接,积极整合高校、企业和协会等各方资源,实施青年文艺家和新文艺群体培养计划,推进新文艺群体和青年高端创意人才、优秀设计师选拔和培养。加大对青年人才的人才公寓、公租房保障力度。与境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共建高端专家智库,组建巴文化研究专家智库。推进用人制度改革,推进完善文化人才分类评价。

第四节  政务保障

提升政府服务水平。推行重大项目“承诺制”,实施“最多跑一次”政务服务改革,为文旅企业和项目提供精准、便利、透明、高效的“一窗口”“一站式”服务。行政审批事项一律依法公开公布目录清单,便利企业有效经营。充分发挥文旅行业协会的沟通、协调、自律作用,培育法律咨询、财务咨询、人才培训、风险投资、代理服务等专业中介服务机构,营造法治化、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强化产权保护利用。全面落实和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围绕版权的“确权、评估、抵押、交易、变现”等环节,创新理念与思路,探索文旅知识产权发展新路径。以探索建立文旅企业知识产权数字备案制度为重点,加快提升版权保护管理的服务市场、服务企业能力水平,促进知识产权的开发利用。规范知识产权管理,鼓励知识产权授权开发。

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定期发布文旅经济发展的机会清单、场景清单,鼓励新建改建艺术馆、美术馆、纪念馆群、艺术家村落、创客空间等,支持音乐节等街头艺术活动的开展,不断提升文化浓度,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网络、报纸、电视等各种媒体资源,加大对文化建设和文旅发展工作的宣传力度。

提升开放合作水平。构建我市文化旅游发展“大开放、大合作”格局,突出“大企业、大项目、大集群”导向,以连片设计、连片开发、连片打包的方式组团推介,开展文旅产业链闭环招商。建设目标企业名录库,深入开展“达商回引”工程,举办文旅产业专题招商推介会,积极参与省内外重大投资促进活动,利用省级以上平台和小分队等多种方式招商。

第五节  安全保障

抓好环境整治,开展文化、体育、旅游经营场所环境整治,A级旅游景区、文体公共服务场所及其周边实现洁化绿化美化。加强安全监管,完善文体旅游场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演练,规范A级旅游景区警务室设置,强化A级旅游景区、文体公共服务场所的人防、物防、技防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安全防范制度。按照职能职责,加强对文旅重点项目安全监管和指导。以“预防为主,防救结合”构建我市文化旅游安全体系。推进我市文旅平安建设,建立健全由旅游企业、旅游救援中心、保险、医疗、公安、武警、消防、通讯、交通等多部门联动市本级、各县(市、区)、重点景区三级安全救援机制,满足我市旅游安全救援需要。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健全文体旅游综合监管体系,确保不发生重大生态环境、文体旅游资源破坏事件,不发生较大文体旅游安全的责任事故、严重损害市民和游客权益并产生重大负面影响的责任事件。

第十三章  环境影响评价

本规划遵循绿色发展原则,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明确我市文化旅游控制开发和严格生态保护的区域范围,严格遵守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实施要全行业、全过程和全方位鼓励绿色消费方式,加强文化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综合管理,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全面执行文化旅游规划和文旅项目开发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  重点生态保护区域

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川东北地区未被划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通川、达川、开江、大竹列入省级层面重点开发区域和省级层面点状开发区域,宣汉、渠县列入国家层面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万源被划入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是国家层面限制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四川省限制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

第二节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森林和绿地保护。江河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采取人工造林、退耕还林(草)、封山抚育、围栏封育等措施,恢复和扩大林草植被。生态脆弱区采取植树造林、林草植被恢复、治理水土流失等措施,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人工绿地保护区,严禁擅自侵占和毁坏绿地。湿地保护区管理机构每年向上级生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生态保护区环境质量状况。生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生态保护区的环境质量定期进行抽测,并公布结果。

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重要物种栖息地、种质资源库或者采取迁地保护措施。建立全市生物多样性资源数据库以及评估指标体系,开展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外来有害生物防控技术研究等。加强对外来物种引入的评估和审批管理,建立控制外来物种准入制度。

第三节  建设项目生态环境保护

旅游城镇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禁止在遗址地、风景名胜区、重点旅游集镇和乡村进行房地产开发和新区建设。城乡规划确定的垃圾填埋场、垃圾焚烧厂、污水处理厂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以及其他需要依法保护的用地,禁止擅自改变用途。生态功能保护区内的城镇、乡村建筑物以及环境设施的设计、建设,应当与当地生态环境和地方传统建筑风貌相协调。

旅游交通设施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交通建设项目应当采取各种有效保护措施,依法保护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功能和防止水土流失。交通建设需穿越野生动物集中栖息区的,应当修建野生动物通道等防护设施,减少对野生动物栖息环境的影响。交通建设工程单位应当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以及审批部门批准的环境保护措施实施,加强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监督管理,禁止乱爆乱挖乱弃。

旅游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重点旅游集镇、旅游景区以及生态走廊的建筑、生活垃圾应当分类收集,统一处理。乡村旅游经营集中的地方,应当对生活垃圾和污水统一处置。4A级及以上景区和重点城镇的宾馆、餐饮娱乐业以及旅游景区内的生产经营活动逐步使用清洁能源。

第四节  文化保护规划

遗址地保护。按照规划确定的核心区、保护区、外围保护区,对賨人文化、城坝遗址、罗家坝遗址、冯焕阙、沈府君阙、蒲家湾无铭阙等文化遗址进行分区保护。遗址遗产管理机构提供一定数量的工作岗位用于安置保护区内居民,并对因保护而受损的遗址地居民进行经济补偿。

民俗文化保护。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分地区、分类别制订普查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系统性保护。

红色文化保护。采取保护、修缮、保留相结合的方式,拆除或改造跟景区、镇区的传统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设施,恢复原有的历史文化特征。对革命文物古迹要划分保护范围和保护级别,切实加强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管理。

第五节  环境影响分析

有利影响。本《规划》实施后将空间管制、环境准入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前置条件,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明显改善区域水环境、逐步恢复水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提升水土保持能力、丰富和美化城市与乡村景观。

不利影响。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不符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或审查意见的建设项目,生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受理、审批其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综合评价。本《规划》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综合考虑我市现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与资源分布、地形与地貌特点和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与四川生态功能区划、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其他专项规划等相关规划基本协调。发展思路、发展目标、战略布局、重点景区产品打造、基础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发展环境优化等多方面都体现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各项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后,生态影响和环境污染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实施本规划总体可行。


附表

“十四五”文化体育旅游和广播电视

发展规划重大项目

序号

名称

内容

地点

投入

(万元)

建设

时限

一、文化类项目(共计15个)

1

达州市主城区文化景观提升工程

在城市广场、主要公园、重要节点及道路出入点植入巴文化元素

达州市

主城区

16500

2021-2025

2

罗家坝—城坝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

建设宣汉县罗家坝、渠县城坝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及遗址博物馆

宣汉县普光镇

渠县土溪镇

200000

2020-2025

3

通川区柳家坝文体

中心

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市民文化广场、影剧院、体育馆、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游步道、体育设施、公共厕所、水电及相关配套设施等

通川区

45000

2021-2025

4

巴人文化旅游产业园

以本地文化与海洋文化相结合,打造达州集文化旅游创新商业一体的休闲游憩新天地,建设达州东部结合旅游产业开发的高尚山水生态社区,传承弘扬巴文化,挖掘巴文化优质历史资源,推动巴文化优秀价值的传承。包括巴人历史文化馆、后照馆、钢琴博物馆、商业街等。

达川区

300000

2019-2025

5

万源市公共文化场馆建设项目

新建文化馆(多功能能剧场、多功能展厅、非遗展厅等)、图书馆(阅览、书库等)、博物馆(展厅、库房、配套设施等)

万源市

30000

2020-2025

6

宣汉县图书馆项目

新建宣汉县图书馆(阅览、书库等)。

宣汉县

8000

2021-2025

7

宣汉县红色文化旅游综合体建设项目

建设游客接待中心(含综合馆)、红色文化研学基地教学楼、研学基地宾馆、红色文化体验广场、功能用房、地下停车场和配套道路及其他附属设施等。

宣汉县

34700

2020-2023

8

宣汉县文化馆

(美术馆)建设项目

文化馆建设排练厅2个、音乐室、美术室、文学培训室、戏剧室、非遗室、民间文艺室、摄影室、阅览室等,美术馆加双离合业务部室、展示厅、写生室、收藏室等,配套停车场,广场、周边绿化及相关服务设施。

宣汉县

8000

2020-2025

9

马渡关民歌文化集镇建设项目

建设民歌石壁画廊、民歌广场、民歌汇、茶文化风情街、马渡茶韵等

宣汉县

马渡关镇

50000

2020-2030

10

宣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及国家级非遗项目薅草锣鼓传习所建设项目

建设传统表演艺术类的展演室、展览厅、排练厅,传统手工技艺类的生产传习用房、技艺展示厅等,以及必要的配套停车场、辅助用房、库房等。

宣汉县

5000

2020-2025

11

巴国古城项目

坚持川东传统风貌特色,以巴文化为主题,以创建国家4A级景区为目标,充分挖掘建筑的文化特色,着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的景区化商业街及高品质住宅宜居小区,从而成为大竹县响亮的城市文化名片。

大竹县

100000

2022-2023

12

渠县汉阙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

建设渠县6处汉阙的界桩、界碑,整治周边环境10000㎡及绿化,建设标识系统、电力设施改造、建设公厕5座、垃圾中转站5座、建设内部参观步行道等。

渠县土溪镇、岩峰镇

1495

2018-2021

13

渠县刘氏竹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产业化项目

总占地面积约15亩,建设竹编艺术展演设施、非遗培训中心、生产用房、产成品原材料库房、旅游接待营业用房等内容;配套建设道路、停车场、给排水管网、电力管沟、燃气管线、广场、绿化景观等工程。

渠县

6800

2020-2022

14

开江县公共文化场馆建设项目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要求,拟按国家中型一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标准修建新馆和建设美术馆、非遗展示中心、大剧院。

开江县

41200

2021-2025

15

达州高新区文体中心新建项目

建设文化、图书及体育于一体的综合场馆,规划图书馆、影剧院、体育馆、篮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乒乓球场、体育设施、公厕、地下车库等相关配套设施。

达州高新区

50000

2021-2025

二、体育类项目(12个)

16

达州市全民健身活动中心

负一楼为地下停车场,一楼为标准篮球场2片,二楼为标准排球场1片、艺术体操训练场1片,三楼为标准羽毛球场12片,四楼为乒乓球桌24张,五楼为柔道、健身馆。总建筑面积约20000㎡。

达州市城市运动公园内

33000

2022-2024

17

达州市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

负一、二楼为地下停车场。一楼为标准举重和柔道训练场各2片,标准乒乓球桌12张。二楼为标准排球训练场和艺术体操训练场各2片。三楼为标准羽毛球训练场12片。四楼为标准篮球训练场2片,网球训练场1片。总建筑面积约20000㎡。

达州市西外马房坝金山片区(达州市国家曲棍球训练基地西侧)

20000

2022-2024

18

达州市体育中心

地下公共停车场

新建停车泊位约760个,共4层,其中地下负三层停车,地下负一层停车和附属用房,顶面恢复原足球训练场和沙滩排球训练场等体育设施。总建筑面积约40000㎡。

达州市体育中心足球训练场

25000

2022-2023

19

达州市足球训练基地

新建11人制足球场2片,7人制足球场2片及功能用房。

达州市

通川区西外

五里店社区

6500

2021-2022

20

达州市城市运动公园二期

项目用地面积约560余亩,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建筑、广场、道路、绿化、体育运动场所、停车场、景观标识、照明、通信、给排水、消防。

达州市通川区西外皂角垭社区(老火车东站)

21169

2020-2022

21

达州市城市运动公园三期

占地面积约1400亩,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建筑、广场、道路、绿化、体育运动场所、停车场、景观标识、照明、通信、给排水、消防等。

达州市通川区西外五里店社区

130000

2021-2023

22

通川区高家坝

足球公园

该项目设计面积约145352㎡,拟建设配套建筑面积约3700㎡,其中包括一个综合功能用房约3500㎡,三个公共卫生间约200㎡。室外工程主要包括两个11人制标准足球场、两个5人制足球场、三个羽毛球场,两个篮球场,两个风雨棚网球场,两个门球场,142个停车位,以及广场、景观塑造等其他配套工程建设

通川区高家坝

11600

2020-2022

23

达川区乌梅山

体育公园

占地300亩,新建县级公共田径场和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各1个同,可以开展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沙排等运动活动,建公园管理用房、市政公用配套设施、园林绿化、园林道路铺筑等。

达川区百节镇

15000

2021-2022

24

万源市体育公园

新建400m标准田径场和足球场(看台10000座),新建篮球场10个,健身路径10条,安装户外乒乓球台20张,环形唤醒自行车道、健身步道1500m。

万源市

30000

2022-2024

25

宣汉县西区体育中心

体育馆、训练馆、游泳馆、体育场

宣汉县

50000

2021-2025

26

渠县渠城公共文化体育中心建设项目

总占地面积约240亩,总建筑面积40000万平方米,含体育场、演艺中心等建设内容;配套建设道路、人防设施、停车场、给排水管网、电力管沟、燃气管线、广场、绿化景观、场馆标识指引等工程。

渠县

40000

2020-2022

27

开江县体育馆建设项目

建设一个多功能的室内篮球场、游泳场及其他功能用房。

开江县

30000

2020-2025

三、旅游类项目(24个)

28

双鱼湖旅游综合

开发项目

依托双鱼湖水利景观及周边生态资源,按5A级景区标准打造双鱼湖,新建景区道路65km、索道9km、马拉松赛道43km、环湖绿道、滨水栈道等50km,建设游客集散中心1个、旅游服务中心6个、码头4处、索道站4处、停车场10个、湿地公园、旅游公厕、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

通川区

1000000

2022-2032

29

青宁云门天寨农旅综合开发项目

建设青脆李种植基地、云门天寨、天盆草原、孺果童年自然教育基地、石文化创意园、峡谷水景观、游客中心、高山原乡康养度假基地等。

通川区

150000

2018-2022

30

明月犀谷温泉旅游度假区

主要建设温泉疗养基地,室外水乐园,主题商业街区,品牌五星级酒店,民宿集群,康养主题区,温泉社区等。

通川区

170000

2021-2026

31

中华银杏谷旅游综合开发项目

建银杏景观林2万余亩,修建停车场、康养服务接待中心,规划银杏树林下种植,修缮和恢复“天鹰寨”佛教文化,打造旅游、观光、休闲、养老中心。

达川区万家镇

260000

2019-2022

32

万源市黑宝山森林康养旅游度假综合开发项目

黑宝山森林康养度假区约59.2万㎡,黑宝山森林富硒养生度假基地40万㎡,黄钟温泉康养区30万㎡,中坪乡运动健身区约66万㎡,中药养生区约33万㎡等,黄钟镇(黄钟互通)—黑宝山林场道路二级公路,全长23.029km;黑宝山旅游公路建设全长18.481km。

万源市

黑宝山镇

600000

2019-2025

33

万源市八台山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设项目

游客接待中心、游乐项目、酒店、瀛湖休闲度假区、旅游道路、滑雪场、步游道等。

万源市八台镇

300000

2020-2025

34

万源市龙潭河景区基础设施(提升)项目

游客接待中心、景观大道1km、堤岸修复4km、人行栈道5km、旅游道路20km、停车场10000㎡及相关配套设施

万源市旧院镇

90000

2020-2025

35

万源市大巴山茶文化原乡二期建设项目

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游步道、住宿设施、游乐项目以及其他配套设施

万源市八台镇

50000

2020-2025

36

东林山森林康养度假区建设项目

拟围绕森林康养度假产品方向进行打造,与黑宝山森林康养度假区形成两个核心支撑。建设:游客接待中心1座、宾馆、民宿、度假设施、停车场、游步道、生态环保厕所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

万源市竹峪镇

30000

2023-2028

37

荔枝道(万源段)沿线文化遗产旅游保护开发建设项目

开发:在三官场村、太平坎村、石窝番坝村、金山寺村、魏家李子村、竹峪东梨村等地重点打造荔枝古道西线,串联沿线仁斋公-化米梁古道、三官场、五龙台、紫云坪、太平坎民居群、盘陀寺等旅游资源。建设生态游步道、露营地、历史遗迹文物馆、体验游乐及配套服务设施等项目。保护:一、对荔枝道(万源段)沿线约30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体维修、保护及展示,边坡治理及环境整治。二、对荔枝道(万源段)沿线非物质文化“巴山背二哥、彩龙船、蚌鹤舞、钱棍等进行收集、整理、传承,制作影像记录及教学视频。

万源市河口镇、玉带乡、石窝镇、魏家镇、竹峪镇

60000

2023-2029

38

天生温泉度假集镇及峨城山创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项目

宣汉县主要建设天生温泉度假集镇、峨城山景区游客接待中心、登山游步道、富氧康疗度假中心、温泉民宿,温泉度假酒店等及其配套设施;开江县重点打造五区一营地,即入口区、汉风古韵军事文化体验区、军屯区、山地生态休闲区、文化观光区、房车露营基地等。建设成为形象鲜明、产品丰富的西南首个汉代军事文化休闲、体验旅游区。

宣汉县

开江县

500000

2020-2025

39

宣汉县五马归槽森林康养度假区建设项目

占地1000公顷,建设游客接待中心1座、停车场3处、旅游步道及交通道路10km、五马归槽景观、月亮坪等景点建设,森林度假中心、避暑度假酒店建设等。

宣汉县

200000

2020-2025

40

宣汉县大巴山旅游基础设施项目

建设旅游步道10km,旅游公路20km,配套建设停车场、垂直交通、旅游厕所、垃圾污水处理点、供排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桑树坪“巴山云庭”、茅坪“巴山云栖”、罗盘顶“巴山雪域”户外运动区、朝阳村“巴山风情”等产业开发建设项目。

宣汉县

700000

2021-2025

41

渔人部落创4A级旅游景区项目

新建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标识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花卉培育、标准化钓鱼池、儿童游乐园等。

大竹县庙坝镇

30000

2020-2022

42

云峰茶谷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项目

新建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标识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民宿康养等服务设施。

大竹县团坝镇

60000

2021-2025

43

欢喜坪创省级旅游度假区项目

项目占地面积约12000亩,将建成集山地运动中心、露营中心、游乐中心、各种类型规模酒店、牧场庄园于一体的省级旅游度假区。

大竹县庙坝镇

100000

2021-2022

44

渠县城市超级IP生态链发展项目

一是为渠县打造独一无二的城市超级IP;二是共同成立IP运营公司做变现和落地;三是结合动漫创意共同打造城市IP商业或综合体。

渠县

257000

2021-2025

45

巴国山野项目

建设宜居康养基地、樱花、桃花、杜鹃、紫薇等观赏性园林树木产业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及四季观光水果产业园;建设道路工程、引水工程、渠系工程、桥梁、游步道、栈道等基础设施;进行古道整治、古庙宇恢复、古寨扩展和巴国山野游客中心、特色街区、停车场、大门等设施建设。

渠县合力镇

150000

2021-2025

46

渠县两江四岸夜间经济文旅综合体开发项目

分两期建设。第一期建设城市夜景、渠江游船、科技娱乐区(轨道骑乘、飞行影院、沉浸餐厅、全息剧场等)、文峰山景区活化。第二期建设巨型摩天轮、文旅特色街、生态旅游岛。

渠县

214000

2021-2023

47

中滩国际康旅集镇

建设项目

依托中滩河流域,分别以渔賨城、果乡、新滩为背景呈现活水文脉,建成种植、养殖、加工、品牌打造、销售一体化的文农旅康养集镇。

渠县中滩镇

210000

2021-2025

48

渠县黄花文化创意博览园区建设项目

紧扣“红色贵福绿色柏水”规划愿景,打造一个集文化体验、生态旅游、教育培训、休闲度假、康体运动于一体的复合型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力策划、规划和建设“渠县黄花文化创意博览园区”,共同探索县域多产业融合发展,统筹抓好县域协调发展、城市品质提升、产业创新突破等各项工作,推动渠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渠县贵福镇

500000

2021-2023

49

开江县“佛韵莲香”旅游度假区建设项目

项目区总面积约13km2,核心景区建设面积约8km2,重点打造“一环、两村、三园”+莲花里旅游度假地产、佛禅度假酒店。

开江县普安镇

100000

2021-2025

50

开江县稻田+乡村嘉年华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建设项目

改造提升区内景区道路、渠系等市政配套设施;建设休闲观光、豆笋制作、亲子游等田园休闲体验项目;新建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旅游步游道、特色民宿、安装旅游标识标牌、智慧旅游系统等相关功能配套设施;新建虾蟹博物馆、火龙非遗传承演艺馆、水稻博物馆、特色民宿、智慧旅游等集旅游要素为一体田米水乡,打造西部“鱼米之乡虾蟹之都”开江田米水乡。

开江县任市镇、甘棠镇

50000

2021-2025

51

开江温泉康养旅游度假区建设项目

提档升级温泉度假酒店,建设飞云温泉服务接待中心、阳光花房餐厅、云雾花穹植物园区、温泉康疗中心、SPA水疗馆、森林养心会所、温泉创意商街、香氛沐浴馆、沐心养生度假村、帐篷营地等项目,完善提升停车场、游步道及其他配套设施。

开江县讲治镇

150000

2020-2025

四、广电类项目(11个)

52

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工程

建立市级应急广播平台,升级已建立的县级平台和对非贫困村开展应急广播体系建设。

市、县两级

5000

2021-2025

53

广播电视节目覆盖工程

实施市县广播电视节目覆盖工程,全面提升传播覆盖能力,在已有覆盖的基础上,采用小功率直放站补点覆盖的方式,使覆盖率达95%以上。

各县(市、区)、达州高新区、达州经开区

500

2021-2025

54

广播电视高山台站基础设施和微波传输系统升级改造项目

对全市广播电视高山台站基础设施和微波传输系统升级改造,切实提高台站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和传输发射安播保障能力。

各县(市、区)、达州高新区、达州经开区

1000

2021-2025

55

县级融媒体中心市级技术平台建设

以分众化、集约化、品牌化为目标,规划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省级技术平台,与全市各县融媒体中心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协同互动。

市本级

500

2021-2025

56

智慧广电示范区建设工程

推进智慧广电综合试验区建设,到2025年建成不少于10个智慧广电示范区。

各县(市、区)、达州高新区、达州经开区

500

2021-2025

57

面向5G的广电新一代智能融合网络

提升广电网络传播服务能力,积极推动广电5G网络建设。

全市

2000

2021-2025

58

通川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项目

升级改造1个区级应急广播平台前端、新建19个镇级播控前端、升级21个村级播控前端,新建181个村级播控前端、新建1918套应急广播终端。

通川区

980

2021-2024

59

达川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项目

“十四五”期间再建141个村(社区)的应急广播(IP广播),对原建的252个村应急广播(IP广播)进行升级改造。

达川区

1200

2021-2025

60

达川区高清电视户户通工程

建成8.2万户电视户户通接收设备进行高清化改造。

达川区

2460

2021-2025

61

开江县智慧广电建设工程项目

促进“云、网、端”资源要素相互融合和智能管理,实现广播电视节目数字化高清化制作、传输和播出,使本地节目全域智能覆盖、智能管理。

开江县

4000

2021-2025

62

开江县广电网络升级改造及应用项目

构建广电云平台、基础网络和智能终端体系:云计算平台包括资源、数据、服务、应用、门户五个层级,建成基础设施虚拟化、服务平台化、应用开放化的三位一体的云架构,形成媒体融合、“视听乡村”“雪亮工程”等项目的基础平台;基础网络要构建基于IPV6的下一代技术先进、性能完善、安全可靠、国内领先的广播电视光纤干线网、传输骨干网、城域网、FTTH接入网及网络基础设施,智能终端满足基于移动通讯技术(5G、公共WIFI等)广播电视专用终端、IP电视终端、专用APK以及手机、PAD、电脑等移动设备。

开江县

8000

2021-2025

五、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文化旅游合作项目(共计5个)

63

大巴山国际旅游

度假区

实施巴山大峡谷、万源八台山、城口亢谷(亢家寨)、开州汉丰湖等重点景区提档升级,推动创建国家5A级景区和国际旅游度假区。宣汉县:续建巴山大峡谷梦回巴国剧场、云端酒店、大垭口—画架沟索道等项目;开工建设宣汉罗家坝遗址博物馆、宣汉红三十三军纪念馆等;启动朝阳度假村建设等。万源市:实施龙潭河度假区游客中心、生态走廊、核心区风貌打造等。开州区:推进实施汉丰湖开州故城建设,创建市级旅游度假区。城口县:打造亢谷景区度假区,建设龙盘、两扇门、双河八台天寨大巴山森林人家集群民宿,共建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

达州市宣汉县、万源市和重庆市开州区、城口县

1000000

2020-2025

64

川陕苏区红军文化

公园

协同保护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加大革命遗址、旧居保护修缮力度。达州:提升建设川陕革命根据地战史馆、万源保卫战战史馆、巴山红军公园、石桥古镇等红色旅游景区;城口:提升建设川陕苏区城口纪念馆等红色旅游景区;万州:提升建设万州三峡移民纪念馆、西山抗战遗址群、万县九五惨案纪念馆;开州:提升建设开州刘伯承同志纪念馆。打造红色旅游经典线路,与巴中、南充、广元、绵阳、汉中等红色文化资源,构建区域红色文化旅游圈。

达州市通川区、达川区、万源市、宣汉县等和重庆市城口县、万州区、开州区

230000

2020-2025

65

巴蜀非遗文化产业园

占地面积1400亩,建筑面积50万㎡。其中,梁平区包括三峡竹博园、巴蜀水利博物馆、巴蜀非遗保护传承中心(都梁大剧院)等;达川区包括达川钢琴博物馆和巴文化历史博物馆(文化馆);大竹县包括竹文化公园;开江县包括民俗文化博物馆。同时在梁平、大竹、垫江等地恢复部分古蜀道共计约30km,联合成都共同申报蜀道难世界文化遗产。

达州市达川区、大竹县、开江县和重庆市梁平区、垫江县

318700

2020-2025

66

巴文化旅游艺术走廊

加快达州罗家坝、城坝两个巴文化考古遗址公园及博物馆建设项目,联动渠县汉阙及博物馆,联合重庆万州中坝子、苏和坪遗址,重庆开州博物馆、姚家坝遗址,重庆涪陵小田溪巴王陵遗址公园、冬笋坝遗址等,联袂打造巴文化旅游艺术走廊,推动形成两地巴文化遗址的集群效应和联动效应。

达州市宣汉县、渠县和重庆市万州区、开州区、涪陵区

275000

2020-2025

67

万达开乡村旅游示范带

提升建设通川区青宁云门天寨、达川区中华银杏谷、开江县“稻田+”乡村嘉年华、大竹县欢喜坪旅游度假区等乡村旅游点,与万州、开州等地连线共建乡村旅游示范带。

达州市通川区、达川区、大竹县、开江县和重庆市万州区、开州区

660000

2020-2025

六、智慧文旅项目(2个)

68

达州智慧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推进文化旅游数字化、智慧化建设,建设文化旅游大数据中心和综合管理、宣传推广、公众服务三个平台,覆盖全市文化旅游资源,加强保护、利用。

全市

1000

2020-2023

69

宣汉县智慧旅游城市、旅游标准化创建提升项目

1建设智慧管理系统、智慧停车场,引导文旅商家入驻集散中心,提升文化旅游咨询服务功能;2.扩容智慧旅游县城文旅大数据中心指挥监测平台,接入“智游天府”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互通,提升全县智慧文旅管理、预警、决策、公共服务等功能;3.按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要求,新建县城旅游服务点3个,更新更换县城景观导视牌、旅游标志牌、休闲座椅、生态垃圾桶等;4.开设城市旅游观光巴士线路。

宣汉县

5000

2020-2025


合计



9755804




主办单位:达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蜀ICP备14024861号-1 网站标识码:5117000002
公安备案号5117020200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