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永利代表:
你在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助力主城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的建议》(第327号建议)收悉,现将办理情况函告如下:
一、关于在政策上给予支持的建议
(一)持续做大通川区经济总量。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通川区发展,全力支持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2023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排全市第三位,再次入围西部百强区名单。同时,市级相关部门也给予通川区大力支持,如市经信局出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3 3”重点产业发展、“3 3”重点产业提质倍增等方案、意见中,明确支持通川区推动农产品加工、智能装备、医药健康产业集群发展。通川区已初步形成以川菜园、宏隆肉类、三圣宫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以固源医疗器械、地奥天府、国药控股(达州)为代表的医药健康产业园,以哈创科技、帝泰克、通纤新材料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产业园。市经济合作外事局出台《达州市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统筹流转管理办法》,引导招商引资项目在全市范围内合理流转,今年全市共推出优质合作项目189个,其中通川区投资合作项目32个,投资总额858.5亿元。市自然资源规划局确认通川区现有增减挂钩节余指标1863.88亩库存,可保障提升发展质量的项目用地。
(二)持续推动通川区体制改革。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部署要求,市委编办先后印发《关于深化市场监管等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实施方案》《达州市机构改革方案》,省委已批复我市在城市管理、市场监管、生态环境、应急管理4个领域,实行市一级执法,文化市场、农业、交通运输3个领域,实行区一级执法,进一步理顺体制、明确职责、整合队伍、减少层级,推动执法力量下沉,构建形成市区分工协作、高效顺畅执法体系。同时,综合考量主城区特殊情况,通过“控、减、调、保”多措并举加强通川区机构编制保障。2019年以来,市级先后向通川区下划行政编制25名,事业编制372名,推动通川经开区成功升格为副处级、张爱萍故居升格为正科级,支持通川区在限额内自主调整设置事业单位。
(三)持续增加通川区财税分配。2020年,市区财政体制调整后,市级90%以上的企业已划至通川区,实行税收属地管理。2023年,通川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9.7亿元,较2019年增长111.7%,收入总量超过达川区、高新区和东部经开区。
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对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指标、招商引资等统筹力,加强调研和分析研判,结合市区体制机制、主城区经济发展等领域,指导通川区加大产业发展、财政税收及项目投资等工作力度,进一步创新工作举措,强化要素保障,全面增强通川区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关于在考核指标上给予倾斜的建议
2023年第四季度,通川区在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运行监测中得分120.3789,全省146个县(市、区)中排第43位。同时,市委目标绩效办在下达年度目标任务,尤其是经济指标目标任务时,充分考虑通川区主城区特征,将主要经济指标分为总量增长类和质量提升类并赋予较重分值,既突出量的合理增长,又注重质的有效提升。2023年,通川区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33家、工业总产值突破375亿元;农业实现提质增效,粮食年均播面超48 万亩,年产达18.6万吨、实现“十一连丰”,建成国省级生猪保供基地23个,年出栏36万头以上,累计建成特色产业基地315个、现代农业园区25个。服务业持续回暖,今年一季度社消零实现75.3亿元,增长8.6%,高于全市0.9个百分点。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高定目标、跳起摸高,量化增速、明确排位”的原则,以省定目标任务为基础,结合市委、市政府明确的工作目标,对各县(市、区)采取“一套指标体系不同指标权重”进行考评,差异化设置考评指标,同一考评指标差异化设置分值权重。
三、关于帮助向上争取协调的建议
加强项目协调争取,坚持市区联动,紧盯新增万亿国债、地方债等政策资金投向,指导做好项目谋划储备和向上争取工作。2024年以来,通川区纳入省三库一表谋划储备项目913个,谋划超长期国债项目337个、总投资882亿元。市财政局积极协调省财政厅,2023年,指导通川区争取到位上级转移支付资金45.8亿元,向上争取工作综合评分位居全市前列,其中争取到位专项债券资金16.5亿元,规模位居全市第一,有力保障重点项目建设;争取到位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6.5亿元,规模位居全市第二,有力支撑通川区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按照省经信厅印发的《工业经济“攻坚二季度、确保双过半”一对一帮扶工作方案》要求,市经信局正在收集各县(市、区)需省厅帮扶、支持的工作事项,后续将给予通川区更加有力的支持。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向上汇报力度,帮助争取更多发展政策、项目申报、资金扶持等方面支持,指导加大收入组织力度,积极培植财源税源,提升财政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通川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最后,再次感谢你对发展改革工作的大力支持!
达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