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组织领导,重视程度空前。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相继召开易地扶贫搬迁动员大会、现场交流、政策培训、情况通报等一系列专题会议12次,研究落实土地、财税等配套政策。同时,建立健全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全面实行挂图作战、限期交账,全市上下形成了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合力抓的良好工作格局。二是健全推进机制。坚持市统筹、县负总责、乡(镇)抓落实、移民到村、精准到户、搬迁到人的常态化工作机制,构建了“市级领导包县、县级领导包乡、乡镇领导包片、驻村干部包村、村社干部包户”的立体化责任体系;建立了联席会商制度,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召开联席会议4次,会商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出台《达州市易地扶贫搬迁考核实施细则》,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在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的分值权重,加强跟踪问效,强化逗硬考核,倒逼责任落实;强化示范引领,建设示范点15个,通过以点带面,实现全面整体推进。三是狠抓督促指导。重点对建房开工、住房面积、资金使用、搬迁入住、群众满意等情况,采取明察暗访、专项督导、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等多种方式,实行“一周一通报、一月一督查、一季一分析、半年一小结、全年一考评”,市委市政府督查室、行业主管部门先后组织开展专项督导20余次,制发通报20余期,有力推进了工作开展。
创新工作方式,识别精度空前。一是广泛宣传引导。采取以会代训、专题培训等方式,提升乡村干部业务水平,努力将基层干部培养成为政策明白人、一线宣传员、工作组织者,全市各级开展业务培训累计达1200余次。采取发放资料、院坝宣讲、入户走访、印制宣传手册等方式,利用“村村响”广播、电视、手机等宣传媒介,多层次、全覆盖开展宣传工作,提高群众知晓度,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搬”为“我要搬”。去年以来,全市发放宣传手册2万余册,开展院坝宣讲和入户走访3万余人次。二是精准识别对象。严格落实“户申请、组评议、村公示、乡(镇)审核、县(区)审定”的识别程序,组织乡镇干部、驻村工作组、第一书记按“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要求,开展递进式精准识别“回头看”,对易地扶贫搬迁对象进行精细甄别和精准锁定。全市所有搬迁对象实现核查全覆盖、过程全监督、识别无漏错。三是做实档案信息。严格落实“户有卡、村有档、乡(镇)有簿、县(区)有册”管理,将搬迁对象信息真实全面录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和四川省脱贫攻坚“六有”大数据平台。对调整对象做好纸质备案,确保有意愿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一个不落,不符合搬迁条件的一个不进,全市共调整搬迁对象2000余人。
系统谋划部署,推进力度空前。一是突出规划引领。坚持群众自愿、保障基本、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原则,注重与“十三五”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脱贫攻坚规划、行业专项规划相结合,精准对标土地、户籍、社保、教育及其他基本公共服务政策,认真谋划搬迁后的脱贫措施,高标准编制《“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达州市易地扶贫搬迁2016年实施方案》和《达州市易地扶贫搬迁2017年实施方案》,实现了搬迁规划与脱贫奔康、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三同步”。二是优化户型设计。充分考虑地方传统文化习俗,多方征集意见,统一设计1—6人户(25—150平方米)多种参考户型,做到既符合政策要求,又满足搬迁户生活基本需要。同时,适当预留建筑空间,保障搬迁群众后续发展需求。三是严守政策底线。牢牢把握“经济适用、保障基本”的原则,全市搬迁人口人均面积24.33平方米,未突破25平方米的政策底线。同时,科学测算建房成本,结合安置类型等因素,给予搬迁群众2-3万元/人的建房补助,全市搬迁群众户均自筹资金均未突破1万元的政策红线。四是强化过程监管。加强选址、放线、质量、验收全程监管,科学选址,避开地质灾害(隐患)区;统一放线,监督搬迁群众或代建方按图施工;逐一落实质量监督员,按砖混现浇结构、Ⅵ度防震标准建设;健全验收制度,严格验收程序,细化验收标准,对超面积、质量不达标、旧房不拆除的均不验收。同时,将易地扶贫搬迁资金列为重点审计监督内容,规范资金使用,加强资金监管,资金拨付服从项目建设进度,确保资金高效安全使用。全市无违法违规使用易地扶贫搬迁资金行为。五是及时搬迁入住。同步实施水、电、气、光纤入户工程,完善安置区路、水等配套基础设施和学校(幼儿园)、卫生室、文化活动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真正实现“拎包”入住。同时,严格执行建新拆旧复垦政策,对限期完成拆旧复垦的搬迁户给予0.3—0.5万元/户的奖励,确保一户一宅。
注重后续发展,扶持深度空前。始终坚持搬迁与发展两手抓,在推进项目建设的同时同步谋划富民措施,做到因村因户因人施策。一是跟进后扶政策。整合涉农项目、民生保障、就业创业等政策,深入研究土地、金融、产业发展、就业创业、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等扶持办法,将符合条件的搬迁对象纳入低保范围,给予了搬迁户生产生活以最大政策支持。二是创新增收模式。创新运用“易地扶贫搬迁+电子商务”、“易地扶贫搬迁+工业园区”、“易地扶贫搬迁+农旅结合”、“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基地”、“易地扶贫搬迁+技能培训”、“易地扶贫搬迁+劳务输出”等六大主导模式,依托大园区、大产业、大流通等多方面就业、增收渠道,让搬迁贫困户既能住上好房子,又能过上好日子。三是激发内生动力。全市上下以创建“四好村”为抓手,积极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引导群众自觉感恩党的好政策,号召搬迁群众自力更生、创新创业,不断激发搬迁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自觉投身建设新家园、创造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