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达州高新区管委会,达州东部经开区管委会,市级相关部门(单位):
《达州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行动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5月18日
达州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行动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二次、三次、四次全会和市委五届七次全会精神,扎实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具有达州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川办发〔2023〕43号)要求,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行动方案。
一、总体目标
到2025年,“巴山食荟”特色农产品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三链同构”格局基本形成。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率提高到70%以上,精深加工率达到50%,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4:1。累计培育认定高素质农民2.5万人、家庭农场市级以上示范场990家、农民合作社市级以上示范社250家、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225家,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7个以上、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65个以上、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3个以上。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达到200个。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更加活跃,产业融合机制进一步完善,产业竞争力明显提高。
到2030年,基本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主要经济指标协调发展,链群能级、企业规模、创新能力、品牌效益实现全面提升。
二、工作任务
(一)夯实农林产业发展基础。
1.强化粮油等重要农产品根基。实施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2025年完成503万亩,2030年完成547.48万亩,改造提升面积104万亩,加强水源和灌区工程建设,持续推进土溪口、固军、斑竹沟、李家梁等大中型水库建设,加快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提高灌溉用水保障水平,确保全市粮食面积稳定在850万亩以上、总产达323万吨以上。加强生猪产能调控,确保生猪出栏量稳定在450万头。深入开展肉牛增量提质行动,确保肉牛出栏量稳定在37万头。培育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消费和农产品加工多样化需求的专用粮、专用肉。(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水务局)
2.充分发挥果蔬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加快建设优质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苎麻、花椒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稳定在285万亩。加强鲜食果蔬产地冷链、烘干、分选设施建设,提高商品化水平。重点推进生猪、肉牛、茶叶、苎麻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培育更多省级百强中心镇。(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商务局)
3.挖掘林竹等新型产业潜力。加快建设森林“四库”,构建以“储林”为主,“储水、储钱、储粮、储碳”功能多样、效益综合的森林资源储备体系。建设优质高效竹林和油茶基地,盘活现有竹林资源,大力开发竹生态产品。结合国家储备林建设积极培育珍贵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增加优质加工木材供给。到2025年,大竹县、渠县各建成8万亩以上的大径竹基地;通川区、达川区、开江县按项目总面积比例共建成18万亩以上的国家储备林项目大径级木材基地;万源市、宣汉县按项目总面积比例共建成35万亩以上的国家储备林项目大径级木材基地。全市竹林面积突破60万亩,建成现代竹林基地26万亩,认定省级竹产业基地5个、翠竹长廊2条。(责任单位:市林业局)
(二)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
4.做强主食加工。扩大米、面、油等大宗产品规模,稳步推进日产300吨大米,日产300吨油脂、汤圆速冻食品等加工项目建设,巩固提升醪糟、醋系列产品,突出发展马铃薯加工业。稳步发展猪肉加工业,提高牛肉深加工率,鲜肉制品向精分割包装、冷链流通方向发展,在通川区建设猪肉、牛肉精深加工基地,重点开展熟肉食品、功能性畜禽制品生产,熟肉制品向多品种、营养化、预制化发展,积极开发高档休闲熟食产品。(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经信局、市科技局)
5.做优特色农产品加工。加快建设通川巴山脆李精深加工、达川乌梅加工基地、开江油橄榄加工基地,纵深推进果蔬加工食品,不断研发柠檬、蓝莓、黄花、竹笋及红香椿系列产品。巩固发展以达州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巴山青”为主,大竹白茶、万源富硒茶等为辅的精制茶产品体系,推进衍生产品开发,丰富产品结构。持续推进苎麻全产业链发展,推动脱胶、纺纱、织布、印染、成衣等关键链条提升。巩固发展中药材加工,重点开展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新型中药饮片、中药保健食品等研发生产。(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中医药局)
6.做实预制菜加工。开展风味缓释、生物防腐等关键技术攻关,加强预制菜质量安全监管,努力打造预制菜“达州品牌”,到2025年,力争建设预制菜产业园区2个。(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
7.做大林竹产品加工。持续巩固林浆纸一体化优势,大力发展竹食品、森林粮食加工等重点产业。着力培育人造板加工和家具生产龙头企业,建设百亿级木材加工产业园区。聚焦以竹代塑、以竹代木、以竹代钢等领域,研发推广应用新型竹制产品。(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
(三)拓展达州农产品市场。
8.构建长期稳定的销售渠道。鼓励市内产品生产销售企业在省、市外设立分销中心,建立订单农业、产销一体等长期稳定对接模式。积极拓展线上营销渠道,开设“巴山食荟”微信、抖音等线上专营店,引导鼓励大型电商平台企业为“达州造”产品设立专区、专场、专馆等。推进“川货寄递”工程,加快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邮政管理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供销合作社、市数据局)
9.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推动定点帮扶采购,充分利用东西部消费协作机制,协调浙江舟山有关单位定向采购我市“巴山食荟”公益品牌产品。鼓励企业组团进驻省、市外城市社区,开展集中展销配送。鼓励企业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四川)国际熊猫消费节、四川农特产品展、四川优质农特产品杭州行等活动,支持拓展省、市外及海外市场。(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供销合作社)
10.努力打造产销对接平台。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开展农村电商快递协同发展示范区创建,打造一批快递服务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发展线上线下互动的沉浸式体验消费新模式。搭建产品“走得出”、主播“找得到”的双向对接平台,形成电商消费新业态集聚发展态势。加快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达州协同改革先行区。(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邮政管理局、市农业农村局)
11.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农产品贸易领域合作。用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平台,加快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服务贸易等外贸新业态。推进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全力培育壮大农产品外贸主体,构建全球布局的产品流通网络。加快推动秦巴地区特色农产品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在我市落地。(责任单位:市商务局、达州海关、市农业农村局)
12.积极拓展农村流通网络。开展县域商业建设行动,支持大型流通企业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下沉供应链。鼓励企业加快保鲜、冷藏、冷冻、运输等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深入推进“交商邮供”合作,畅通农产品“最初一公里”物流通道,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加快县、乡、村物流共同配送体系建设。到2025年,全市冷链库容达172.47万吨。(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供销合作社、市邮政管理局)
(四)做实农文旅融合发展。
13.积极发展“乡村精品游”。打造城郊休闲、本地文化体验等主题特色鲜明的乡村“微度假”旅游目的地。活化利用好传统建筑,发展培育特色民宿。大力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统筹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深化“产业+文化”“产业+旅游”全链条赋能,培育旅游新业态。推动更多乡村旅游线路入选国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到2025年,成功创建乡村旅游类国家A级旅游景区1个、推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0余条。(责任单位:市文体旅游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14.大力拓展“乡村体验游”。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内涵,依托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及优秀传统建筑,开发民俗风情体验、农耕文化体验等沉浸式交互式体验项目。通过四季乡村体验游、乡村旅游节会等宣传本土乡村文化,发展乡村研学、乡村康养、乡村“夜经济”,丰富乡村文化旅游新体验,将农业生产、农村环境、农民生活等元素融入旅游,拓展乡村旅游新业态。(责任单位:市文体旅游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15.有效培育“城乡全域游”。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合理规划布局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推进路水电气讯“五网”配套建设,增点、连线、扩面,补齐旅游配套设施短板,打造乡村旅游功能片区,推动乡村旅游由“点上开花”向城乡“串珠成链”转变。(责任单位:市文体旅游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五)激发经营主体内生动力。
16.加大龙头企业招引力度。在特色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大、创新力优、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重点企业和产业链配套企业。积极引进烘干冷链物流、精深加工等配套链企业。开展“小升规”重点企业培育,推动小微企业规范化、标准化生产。(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经济合作外事局、市经信局)
17.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家庭农场培育提升行动,健全农民合作社规范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和市级示范社培育。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18.加强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建设。积极壮大供销合作社流通骨干企业,在农资、农产品、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行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上,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供销合作社社有企业。建立健全供销合作社经营服务网络,拓展经营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农业生产水平。到2025年,为农服务网点达21家。(责任单位:市供销合作社)
19.高水平建设现代农业园区。进一步完善各类现代园区建设管理体制机制,鼓励“链主”企业领办产业园区,培育壮大各类主体。积极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深入开展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等培育。到2025年,建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5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50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2个,创建省级及以上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7个,建设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2个。(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科技局)
(六)发挥科技赋能主体作用。
20.强化现代农业种业振兴。开展苎麻资源,野生和地方特有果树资源,中药材资源,州河、巴河、渠江珍稀特有鱼类资源调查评估。推进野生大豆、苎麻、脆李、中药材、巴山魔芋、水产种质资源库和巴山牛、旧院黑鸡、板角山羊、碑庙黑猪、中蜂遗传资源保种场(区)建设,积极谋划建设秦巴地区“种质资源中心库”“秦巴药库”,创建川东北—渝东北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到2025年,建成省部级生猪核心育种场1个、省级水产良种场3个,苎麻品种创新、良种繁育及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2000亩、水果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1000亩,300亩以上魔芋繁殖基地3个,大宗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2500亩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8.5%以上,研发水稻、玉米新品种10个,培育苎麻新品种2个以上,认定四川省药用植物新品种3个。(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中医药局)
21.建立健全现代农业装备。围绕耕、种、防、收、烘等主要环节,推动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和研发制造基地建设。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强化农机农艺融合,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和农机作业条件改善。建设区域性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开展农机购置补贴综合奖补,对主要农作物机械化作业薄弱环节给予补贴,推进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落地落实。到2025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322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经信局、市科技局)
22.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中试熟化,推进大规模应用前的中试放大验证。推动作物绿色高效生产、植物工厂等关键技术与科技攻关。支持县(市、区)争创省级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先行村。鼓励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省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所联合组建农产品加工研发中心,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集中攻克一批农产品加工重大关键技术难题。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大力开发个性化、功能化产品。(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科协)
23.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强化数字理念引领和数字技术应用,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进智慧农业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农机装备深度融合。支持“互联网+”农业和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赋能农业发展。推动发展农产品数字电商,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大力推进烘干冷链物流数字化建设,支持企业运用5G、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无线射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供应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提升冷链物流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市委网信办、市经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数据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
(七)做优“巴山食荟”农产品品牌。
24.强化标准化生产。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以全程质量控制为核心,制定和完善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配套的地方主要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标准体系及标准综合体,形成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链条标准化发展新格局。大力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建设一批标准化原料和生产基地,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标生产,开展标准化茶园、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创建示范,优化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布局,推进主要农产品生产、供给全过程标准化进程。(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
25.打造“1+N+N”品牌体系。依托粮油、畜禽、茶叶、苎麻、蔬菜、竹、果、中药材、水产9大优势特色产业和现代农业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3大先导性产业,积极推进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巴山食荟”“巴山青”“巴山纤子”建设,整合培育“达州贡米”“蜀宣花牛”等行业品牌,重点培育“灯影牛肉”“东汉醪糟”“大竹白茶”“渠县黄花”等产品品牌,形成“1+N+N”品牌体系。(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供销合作社、市市场监管局)
26.提升品牌服务能力。加强法制保障力度,推广“五调融合”(首发纠纷“马上调”、区域纠纷“包干调”、异地纠纷“线上调”、疑难纠纷“联动调”、类型纠纷“示范调”)化解农产品纠纷工作法。运用四川省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川质通,依托运营达州市市场主体综合服务平台——万市兴,加强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服务能力。构建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产品品牌建设服务体系。加强对质量认证(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的监督管理,开展创建评价、监督检查和验收认定等工作。(责任单位: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委政法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组织领导,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加强分类指导、压实主体责任,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引导生产要素向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集聚。(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体旅游局等)
(二)落实支持政策。强化财政资金引导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申报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持续加大信贷投入。强化规划引领、梳理产业空间,有效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健全乡村人才激励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培训力度,引导各类人才到乡村创业兴业。鼓励各地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探索新机制、新模式。(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人民银行达州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达州监管分局等)
(三)推动试点示范。加强统筹谋划,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新业态,探索新模式,及时总结发现典型经验和好的做法,加强宣传推广,有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积极争创培育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的基础上,积极申报开展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支持推进有关重点项目实施,发挥引领示范效应。(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体旅游局等)
(四)强化考核运用。严格执行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统计监测机制和指标体系。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情况纳入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责任单位:市委农办、市发展改革委、市统计局等)
文字解读《达州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行动方案》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