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十二五”期间我市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四川省“十二五”人口发展规划》和《达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成就
(一)“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2010年末,全市总人口682.7万人(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数),低生育水平得到有效稳定,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在1.7以内,年平人口出生率9.4‰(计生报表数),控制在规划目标10.02‰以内,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3‰,控制在规划目标3.1‰以内。出生缺陷发生率控制在8‰以内,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升初达到99.60%以上;人口城镇化水平达到32.7%,达州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到50万人(含外来流动人口)以上。
(二)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取得成效
1.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格局基本形成。“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着力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强化部门配合,坚持党政领导、相关部门、人口计生部门分线考核制度,逗硬奖惩。全市人口计生工作按照“依法行政、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突出综合改革的重点,创新综合改革机制,全面建立了人口和计划生育长效工作新机制。人口计生事业费按规划要求投入到位,达到“十一五”规划年度预期目标。
2.生育文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加强生育文化“百千万”工程建设。全市已建成生育文化小区16个,人口文化屋47个,乡镇生育文化活动中心313个,村生育文化大院3134个,中心户23416户;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建立了达州市生育文化公众网站,利用大型滚动电子显示屏和电子触摸屏宣传人口和计划生育,在主城区、县(市、区)所在地以及基层场镇要道,设立规范醒目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公益宣传画或宣传标语。
3.出生人口性别比得到有效遏制。“十五”末我市出生人口性别比高达100:122,居全省前五位,“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调整部署,突出重点,惩防并举,将打击“两非”作为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重要措施来抓,在全市开展专项治理活动,关爱女孩行动,到“十一五”末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0:116,性别比偏高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4.依法行政能力提升。多渠道、多形式开展人口计生法制宣传,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计划生育法制意识。规范执法文书,严格执法纪律,制定和完善了行政执法制度、程序,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了基层计划生育执法网络,开展行政执法培训,有力增强了各级党政领导及计生干部人口意识、法律意识,全民提升了人口计生系统的行政执法能力。
5.利益导向政策全面落实。认真落实奖励扶助、特别扶助和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政策,“十一五”期间为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发放奖励扶助金9202.884万元,特别扶助金481.08万元,独生子女父母金7070.544万元。深化计划生育“三结合”,开展“万众救助计生特困户”活动,募集资金救助计生特困家庭。各地在落实法定奖励优惠政策基础上,建立了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家庭生活补助、放弃照顾生育指标奖励等各具特色的计生惠民制度。
6.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取得明显效果。针对我市流动人口众多、流向复杂且育龄妇女所占比例较大的特点,积极探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机制,各县、市、区均成立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站,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区域协作管理,建立“信息互通、资源互享、管理互动、服务互补”的工作机制。有效使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平台,对流动人口违法违规生育案件进行了查处,净化了我市城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环境。
7.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十一五”以来,集中投入人力物力,为所有乡(镇)更新配备了计算机,通过总人口清理及基础信息核查提高PIP系统数据库质量,完成了七个县市PIP数据合成及省数据大集中,建成了三级四级网络平台,确保了省、市、县、乡(镇)四级网络互联互通。市人口计生委依托党政网、互联网分别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党政网和达州市生育文化公众网站,委机关建立了局域网,实现了网上办公和政务公开。依托信息网络,加快了政务信息系统、流动人口信息系统、技术服务信息系统、事业统计信息系统建设步伐,构建了以“三网一库”为基础的计划生育信息体系。
8.优质服务取得显著成效。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创建活动为载体,建立了“公共投入、依法执业、按需服务”的优质服务新机制,“十一五”期间,大竹、通川区创建为国家级优质服务先进县(区),宣汉创建为省级级优质服务先进县,至2010年末,全市有2个国家级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3个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2个市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加大计生技术服务网络建设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各级投入3682万对市所、六个县级服务站、69个乡镇服务站进行建设,形成了以市所为技术支持、县站为龙头、中心站为骨干、乡镇服务站为基础,村服务室为网底的新型计生技术服务体系。落实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项目免费服务,启动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十一五”以来,各级服务机构共开展“三查”6671052人次,咨询1391091人次,优生检测309725人次,随访432120人次,发放避孕药具1165938人次,技术人员培训25623人次。开展各类避孕节育手术共计216376例,
9.机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建立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在机关、事业单位全面执行凡进必考、竞争上岗的选人用人机制。在村级推行计生专干“竞聘上岗、岗位责任、以效计酬、考核评估”制。建立人才队伍培训教育机制,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地开展队伍职业化培训。全市人口计生队伍结构得到改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二、“十二五”及未来人口发展趋势
“十二五”时期,我市将迎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十二五”在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省政府将我市纳入成渝经济区规划发展等重大利好政策环境下,我市将迎来加快发展的难得战略机遇,随着我市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型,必将为我市人口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工作保障;“十二五”时期,我市劳动力资源充沛,总人口负担系数在40%以下,处于收获人口红利的黄金时期,为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我市的人口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人口总量持续增长。我市总人口2010年末为682.7万人,在现行生育政策和工作力度稳定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受人口年龄结构及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和人口惯性增长作用的影响,人口总量在一个时期内仍将继续增长。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700万人左右。
(二)人口总体素质不高。一是人口文化素质,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市每10万人中拥有大专以上、高中(中专)人数分别为3313人、9101人,比全国8930人、14032人分别低5617人、4931人,文盲率4.6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6个百分点,这是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的主要障碍。二是人口健康素质,根据全市妇幼卫生监测点数据显示,全市每年出生婴儿缺陷发生率在10‰左右;根据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市残疾人口总量较大,占总人口的7.78%,艾滋病呈现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趋势,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
(三)人口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一是老龄人口比重快速升高,从2002年起,达州市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超过7%,从而全面完成了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进入老龄化社会。“十一五”末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已达到9.1%(六普数据),经预测,到2015年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11.4%,到2020年老年人口比重将超过14%、总量将达到100万人以上。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力年龄结构、人口赡养比结构、代际利益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对完善养老、医疗保障体系,对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二是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高位,按照第五次人口普查常住登记人口分析,全市0-4岁儿童性别比为100:122,按普查时的生育调查分析,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0:128,到“十一五”末,我市性别比偏高的趋势虽得到遏制,仍达到100:116,偏离正常值100:103-107处于较高位,男女比例失调,将使未来婚姻人口出现挤压现象,必将带来诸多社会问题。
(四)低生育水平面临反弹。受人口惯性增长和生育政策自动微调的双重影响,出生人数增加。“十二五”期间,人口大量进入婚育期,我市庞大的育龄妇女规模将在2012年接近峰值190万人, 20-29岁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将从2010年的47万人左右,增长至2015年的54万人左右,同时受独生子女间结婚可生育两个孩子及避孕节育措施知情选择、禁止大月份引产的政策影响,也将使人口数量增长的势头进一步加大。加之群众生育意愿未发生根本转变,与现行生育政策的要求存在差距,普惠政策缺乏与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衔接,流出人口数量大,管理服务难度大,使全市低生育水平面临反弹的现实风险进一步加大。
(五)流动人口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我国人口流动规模庞大,全国流动人口为2.6亿人左右,我市流动人口约140万人左右,占总人口的20%左右,大量的流动人口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市创造了财富,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对于流动人口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及生殖健康方面的服务难以到位,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三、“十二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达州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实现经济实力更突显、人民生活更富裕、结构调整更优化、区域发展更协调、社会进步更和谐。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人口政策体系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加强人口综合调控、综合管理和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人力资源大市向人力资本强市转变,推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和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基本原则
“十二五”时期,要加快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达州经济腾飞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稳定低生育水平。“十二五”时期,控制人口数量与优化结构的矛盾是我市人口发展的主要矛盾,必须统筹兼顾数量与结构的关系,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着力创新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人口发展面临的结构问题。
——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以保障人的权利和促进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全面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实现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与改善民生、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的同步推进,协调发展。
——坚持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辩证分析人口的数量、素质、结构、分布问题,科学把握人口自身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长远、统筹兼顾、重点突出、相互衔接、良性互动的人口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坚持人口发展综合规划。坚持人口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将人口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科学制定人口发展规划,为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坚持人口政策统筹协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加强人口政策与经济社会政策的统筹协调,坚持在重大经济社会政策出台前,开展对人口发展影响的综合效应评估,推动部门间、区域间的相关社会经济政策与人口政策协调配套。
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生命质量、生育质量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立足人口计生工作职能拓展和模式转换,完善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新时期人口计生综合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促进人口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三)主要目标
我市“十二五”人口发展的主要目标:稳定低生育水平,总和生育率控制在1.8以内,人口总量控制在700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有效遏制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势头,性别比结构逐步趋向正常,提升社会养老服务能力,逐步建立人口老龄化政策法规体系;提高人口素质,实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实现生殖健康、优生优育服务均等化,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新机制,实现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口公共政策不断完善,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体系。不断深化人口计生综合改革,健全与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相适应的长效机制。
(四)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人口计生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工作理念上要从单纯的计划生育转变到人口和经济社会相适应、相协调的发展轨道上;工作方式上要从技术管理层面转变到依托政策推动和社会管理引导的轨道上;工作内涵上要从传统的重点管理对象转变到各类人群服务和管理全覆盖的轨道上;工作机制上要从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变到法律、行政、市场、社会化运作等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的轨道上。重点要抓好以下工作:
1.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人口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是我市的基本市情,未来几年,受人口基数大和惯性增长影响,人口出生将继续有一个高峰期,稳定低生育水平是一项长期艰巨任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分类指导,突出做好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的计划生育工作,坚持基本国策不动摇,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不变,保持现行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连续与稳定。
——全面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强人口计生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有利于人口计生工作的社会环境,努力增强广大群众依法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认真执行人口计生法律法规,建立行政执法信息系统和违法人员责任追究数据库。统一规范计划生育行政许可、征收、处罚、复议、赔偿、强制执行以及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办理和审验程序。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增强行政执法透明度。
——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体系。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和养老保障机制的建立。认真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加大资金筹措力度,保证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政策的落实。大力实施计划生育“三结合”工作,在普惠政策的基础上落实面向计划生育家庭的优先、优惠政策。全面落实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免费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基本生育保险制度,推广节育手术保险制度。逐步建立计划生育家庭困难救助制度,解除计划生育家庭的后顾之忧。
——完善优质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发挥市指导所的龙头带动作用,开展扶助生殖技术探索,在各县(市、区)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的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室,加强乡镇服务站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服务环境,提高服务水平,争创一至二个国家级优质服务先进县,两个市级优质服务先进县争创为省级优质服务先进县。继续争取国家和省人口计生委支持,新、改、扩建一批县级服务站、中心乡镇服务站,村(社区)建成规范化计生服务室,更新流动服务车,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配套、覆盖城乡的计生技术服务体系和技术服务质量安全体系。全面实施生殖道感染干预和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建立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便捷、高效的避孕药具配送系统和监控系统,完善药具随访制度,提高避孕节育措施及时率和有效率,降低意外妊娠率和节育手术并发症、药具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
——创新人口计生工作机制。深入推进人口计生综合改革,全面建立起“统筹协调、科学管理、优质服务、利益导向、群众自治、人财保障”的工作机制。大力推进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建立党政主导、依法自治、民主管理、维权自律的自治框架。把城乡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作为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重点,通过宣传教育、利益导向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通过严格执法规范群众生育行为,同时加强分类指导,突出做好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的计划生育工作。加强人口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构建网络宣传教育平台,普及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知识,提升人口计生服务水平,提高群众对人口计生工作的满意度。
2.大力提高人口素质
——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在重视发展初高等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充分开发人力资源,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和劳动力大军。我市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大,未来15~20年时间内,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所带来的人口红利仍将存在,这种结构特点是利于未来发展的一大优势。
——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努力降低新生婴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坚持把出生缺陷干预工作作为提高人口素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基础工程来抓。积极推进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为育婴(儿)家庭提供科学养育和母婴保健咨询、培训、宣传等公共服务,强化独生子女社会行为教育和培养。加强未婚人群、流动人口和老年人口的生殖健康服务,全面开展健康教育和全民健身运动。控制和减少传染病、地方病的发生和传播,缩小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差距。
3.促进人口结构优化
——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采取强有力措施,通过经济、教育、法律等手段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人工终止妊娠的行为。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给女性创造平等的受教育和就业等机会,形成良好的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政策法规和舆论环境。继续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促进群众生育观念转变。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国已经成为全球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达州市也已经迈入了老龄社会,而且这一切都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发生的,这就需要扎扎实实地加快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通过积极探索应对老龄化的路子,有效控制人口老龄化的负面效应,激发出人口老龄化的正面效应,化挑战为机遇,寻求“老龄化时代的人口红利”。
4.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
加强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是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的重点。随着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人口流动日益活跃,给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面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和服务,应积极开展区域协作,加快形成服务管理“一盘棋”,完善部门互动、区域互动、群众互动机制,齐抓共管,综合治理,落实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建设,强化街道、社区管理服务,推动服务均等,努力实现免费服务全覆盖。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采集与交换,抓好信息共享,基本构建全员统计监测网。
5.加强人口计生信息化网络体系建设
依托国家“金人工程”立项,以全员人口信息为核心,构建较为完整的人口信息资源体系,实现全员人口个案信息管理,为所有基于人口个案开展的业务子系统提供一体化信息服务;要建立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指标体系,采集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数据信息,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提供信息支撑;加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过程管理。
四、达州市“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
年
总人口(万人)
出生人数(万人)
出生率(‰)
自然增长率(‰)
2011年
686.2
7.8
11.34
5.5
2012年
689.5
7.8
11.35
5.5
2013年
692.7
7.9
11.40
5.5
2014年
696.0
8.0
11.58
5.5
2015年
699.2
8.0
11.46
5.5
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重点项目
项目名称
投资
规划
(万元)
建设地点
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年限
市计生指导所扶助生殖技术
150
市计生指导所
拓展服务范围,开展育龄群众技术服务需求,开展扶助生殖技术,建立夫精人工受精实验室
2011-2013
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
各县(市、区)计生服务站
实施优生促进工程,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在各县(市、区)建设标准化的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室
2011-2012
建设通川区计生指导站
230
通川区计生服务站
拓展服务范围,满足育龄群众技术服务需求,新建通川区计生服务站
2011-2012
乡镇服务站添置更新设备
2130
71个中心乡镇
71个中心乡镇服务站添置更新设备
2011-2015
县服务站添置更新设备
350
7个县服务站
7个县服务站2011年添置更新设备
2011
改扩建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
60
各乡、镇
改建2个中心站(大竹清水镇、渠县流溪乡)
2011-2013
信息化建设
1500
市本级及各县(市、区)
全市计划生育资源网与全国、全省计划生育资源网互连互通,与市级各相关部门通过网络达到信息资源共享公众服务信息系统、建立计划生育事业信息、语音通信、电视会议及知识管理系统项目、建设一项“金人”工程.
2011-2015
六、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
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精神,建立健全人口计生工作的领导机制、协调机制、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坚持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将人口计生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充分发挥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的作用,依法落实相关部门的责任,建立健全部门垂直责任体系和横向协作配合机制,形成优势互补、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的工作格局。
(二)加大投入力度
“十二五”期间,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精神,保障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经费的投入,把人口计生事业经费纳入预算安排,做到“四确保一增长”:确保政策规定的各项奖励扶助经费,确保县乡技术服务机构基本建设和队伍建设经费,确保计划生育经常性工作经费,确保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经费。逐年增加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
(三)加强机构队伍建设
在农村综合改革和城市行政区划调整中,确保乡镇人口计生工作机构和人员稳定,每个乡镇必须保证有1名以上的公务员专职从事人口计生工作,人口较多的乡镇和艰苦边远地区要适当增配。大力深化人口计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队伍人才机构,加大培训力度,努力提高人口计生队伍服务管理能力,加强人口计生队伍职业化建设,严格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