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达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网
今天是: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发展改革>价格管理

宣汉县黄牛市场调查情况
发布时间:2015-01-05 10:59:51   作者:   点击量:   来源:

宣汉县黄牛市场调查情况

 

    宣汉县发改局  

 

一、宣汉黄牛品种资源概况

宣汉黄牛属四川优良地方品种,对山区有良好的适应性,具有性情温驯和肉质细嫩的优良特性。宣汉黄牛体躯紧凑细致,被毛细而稀短,毛色以全身黄毛为主。角型以角尖向上向前弯曲的“照阳角”为主。前躯发育良好,胸深。中躯较短,结实紧凑;背腰平直,腹大不下垂。尻部较长略斜。四肢细长,蹄质坚实。公牛头粗重,颈粗短,垂皮发达,甲高而丰满。母牛头清秀,颈较细长,耆甲低而薄。

公犊初生重14kg~16kg,母犊初生重13kg~15kg。6月龄公犊体重80kg~95kg,平均日增重442g;母犊体重70kg~84kg,平均日增重394g。1岁至4岁公牛平均每年增重59.7kg,母牛平均每年增重51.8kg。在农户饲养条件下,成年公牛体重330kg~380kg,屠宰率51%~53%,净肉率 40%~42%;11肋骨肌肉样含蛋白质19.0%~22.4%、脂肪5.1%~7.5%、灰分1.3%~1.4%。成年母牛体重290kg~332kg,屠宰率44%~50%,净肉率35.5%~45.3%;11肋骨肌肉样含蛋白质19.0%~22.3%、脂肪3.9%~8.3%、灰分1.1%~1.4%。 

性成熟年龄12月龄~18月龄。公牛初配年龄24月龄,母牛初配年龄24月龄~30月龄。母牛一年四季均可繁殖,发情周期平均22天,妊娠期平均281天,一般三年产犊2头,犊牛成活率98%。

宣汉黄牛牛肉理化指标:2006年在保种区内选取30头宣汉黄牛进行快速育肥屠宰实验,送检公母牛各5头11肋间肌到西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实验室进行了生化检验。宣汉黄牛成年公牛平均宰前活重367.8千克,胴体重191.2千克,屠宰率52.0%,净肉重151.1千克,净肉率41.0%,胴体产肉率79.0%,肉骨比3.91,眼肌面积74.4平方厘米,腰部肌肉厚4.6厘米,大腿肌肉厚17.9厘米,背脂厚0.3厘米,腰脂厚0.2厘米,皮厚0.4厘米;成年母牛平均宰前活重310.5千克,胴体重147.6千克,屠宰率47.6%,净肉重122.6千克,净肉率39.5%,胴体产肉率82.9%,肉骨比5.31,眼肌面积60.8平方厘米,腰部肌肉厚4.3厘米,大腿肌肉厚16.5厘米,背脂厚1.5厘米,腰脂厚0.4厘米,皮厚0.4厘米。

宣汉黄牛主要分布在宣汉县和周边的达县、万源等地。宣汉县是宣汉黄牛的集中产区,而且品种纯正,质量较好。2013年底全县存栏牛21.7万头,其中纯种宣汉黄牛5.5万头,比2004年减少了3.4万头,能繁母牛3.3万头,占存栏牛的60%,年产牛犊3万头以上,保种区十个乡镇现有纯种宣汉黄牛2.8万头。四川省畜牧总站、宣汉县畜禽繁育改良站从2004年开始进行了宣汉黄牛资源调查,开展了宣汉黄牛提纯复壮和选种选育工作,制定了《宣汉黄牛地方标准》,2009年1月1日由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在省人民政府网站发布了《宣汉黄牛地方标准》(DB51/T962-2009)并于同日起施行。

从1978年开始,我县开展了黄牛杂交改良工作,引进了西门塔尔牛,荷斯坦牛改良宣汉黄牛,通过杂交改良、引血导、血横交固定和四个世代的选育提高,于2012年3月成功培育了蜀宣花牛,新培育的蜀宣花牛是我国第六个,黄河以南第一个牛新品种,蜀宣花牛是以宣汉黄牛为母本,经过30多年的改良和培育形成的乳肉兼用牛新品种,血缘组成中含有6.25%的宣汉黄牛血缘,宣汉黄牛为蜀宣花牛的成功培育做出了重大贡献。

2012年,县人民政府划定了土黄镇、樊哙镇、漆树乡、漆碑乡、龙泉乡、渡口乡、三墩乡、观山乡、南坪乡、凤林乡等十个乡(镇)为宣汉黄牛品种保种区,保种区禁止引进外种牛开展黄牛改良,本品种开展选育和提纯复壮工作,在全县积极鼓励宣汉黄牛生产,宣汉黄牛产业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区域经济优势。

二、宣汉黄牛市场价格情况

通过调查了解,我县黄牛养殖户养殖的母牛数量很少,其架子牛都是通过购买,将其养殖到出栏进行销售,因此农户在此环节的养殖成本较高,收益相对减少。我县架子牛2011-2013年分别为20.00、22.00、26.00元/公斤,黄牛(肉牛)出栏价格2011年到2013年分别为19.00、21.00、25.00元/公斤。

养殖成本:由于近年来经济上涨较快,导致饲料成本的上涨,加之人工成本不断攀升导致养殖户的养殖成本不断攀升,目前调查情况养殖成本为每天每头11.0013.00元(包括圈舍折旧、人工成本、饲料成本等)。经调查买一头架子黄牛,然后养到可出售时,支出与收入基本持平,若养殖时间长,还有存在负利润的情况。

三、存在的问题:

当前宣汉黄牛养殖情况并不乐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小型农机具的推广和使用,对以耕作为主的宣汉黄牛影响较大,养殖户饲养宣汉黄牛数量逐年减少;

二是养殖户对宣汉黄牛进行杂交改良的愿望十分强烈,饲养蜀宣花牛比饲养宣汉黄牛每头年效益高出2000元以上,养殖户饲养宣汉黄牛的意愿差;

三是保种经费短缺,不能有效地进行选种选配和提纯扶壮,造成宣汉黄牛特性退化,农户养殖效益差,导致养殖户大量宰杀小牛和母牛;

四是部分养殖户出于短期利益的驱动,不顾政府的禁令,私下购买蜀宣花牛种公牛在保种区进行配种,打乱宣汉黄牛的发展计划,扰乱了宣汉黄牛的品种纯良。因此,需要更好地保护地方优良品种,为蜀宣花牛培育提供更多更优秀的种源。

五是养殖技术相对落后。在保种区的养殖户,很多还采用老方法饲养,养牛也主要为耕田,养殖户不愿投入建设资金,进行改造,很多采用散养,私交乱配,造成品质下降。   

六是利益分配失衡。养殖户、牛经纪人、加工企业各自为政,养殖户得到的利益最少,利润大头都给经纪人和加工企业拿走了,加重了养殖户退出意愿。

四、宣汉黄牛保护措施

2012年开始,县畜牧食品局实施了省畜禽遗传资源(宣汉黄牛)保护项目,主要从宣传、培训、组建核心群、性能测定、发放补助资金、选配选育等方面保护宣汉黄牛品种资源。

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印发宣传资料25000份、宣传标语20条、巨型横幅图标三幅。

加强品种保护,开展保种技术培训,对保种区内的10个畜牧站21位工作人员进行多次技术培训,对宣汉黄牛个体登记、档案建立、品种鉴定评级以及选育选配方法进行了培训,技术人员全面掌握了宣汉黄牛保种方法。县畜牧食品局对保护区内宣汉黄牛养殖户进行多次共560人次的技术培训,通过对养殖户进行“三推一改”培训,提高了养殖户饲养管理水平;对饲养宣汉黄牛种公牛的养殖户共60人次进行了饲养管理技术培训,提高了种公牛的饲养水平和公牛品质,加强选育选配引导,提高了优秀种公牛的覆盖面,全面提升了宣汉黄牛群体品质。

黄牛养殖群体,按照《宣汉黄牛品种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宣汉县畜牧食品局组织人员按照《宣汉黄牛地方标准》在划定的保护区内的进行了资源普查,建立了10个宣汉黄牛保种群,登记建档种公牛60头,保护规模2.8万余头;在宣汉县存栏5300余头的土黄镇和樊哙镇,建立核心母牛保护群750头,建立保种户500户,登记建档宣汉黄牛母牛750头。公母牛符合本品种特征特性,生长发育良好,健康无病,主要性状不低于保种技术指标,公牛要求为特级,母牛为一级以上。对保种群体建立连续、完整的原始记录档案,实行养殖户与饲养的核心保种黄牛影像合一,减少宣汉黄牛核心群的流失。内容包括:配种记录,产犊记录,各阶段生长发育(体重、体尺、日增重等),生产性能记录,种公(母)牛卡,遗传系谱,饲料消耗记录,防疫和诊疗记录等。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了品种登记制度;制定了科学的饲养管理操作规程和选配计划。

宣汉县改良站从2012年11月起,一直开展宣汉黄牛品种保护核心群生产性能测定工作,内容包括:配种记录,产犊记录,各阶段生长发育(体重、体尺、日增重等),生产性能记录,种公(母)牛卡,遗传系谱,饲料消耗记录,防疫和诊疗记录等。共测定了750头母牛,60头公牛的生产、生长发育、防疫诊疗等数据,建立了养殖户与养殖牛影像合一的档案信息,与养殖户签订了《宣汉黄牛保种群饲养协议》并进行了备案,对宣汉黄牛核心群养殖数量进行动态管理,核心群进行优胜劣汰,将保护区内性能优秀的宣汉黄牛更新选入核心群体,保持年更新率在15%以上。

发放补助资金,增强宣汉黄牛的养殖积极性。对养殖圈舍及饲养的宣汉黄牛进行复查后,发放了宣汉黄牛保种核心群能繁母牛的饲养补助225000元,种公牛配种补助48000元,圈舍改建补助50000元,共计发放各种补助补贴323000元,取得了养殖户对宣汉黄牛品种资源保护工作的支持,增加了养殖户收入,稳定了宣汉黄牛核心群体。

对10个保种群选出的60头种公牛,进行公示,发放种牛证,引导宣汉黄牛能繁母牛养殖户进行宣汉黄牛的提出复壮工作,推行“三推一改”饲养方式,进行选配选育,提高宣汉黄牛品质整体水平。

希望各级各部门加强重视,加强保护宣汉黄牛优势资源,把宣汉黄牛市场做大做强。

 

 

 

 

上一篇: 市发改委积极规范城区临时占道停车收费行为
下一篇:宣汉县市场明码标价的调研报告

置 顶 打 印】 【关闭窗口